深交所對創業板上市企業篩選的第一要素是“兩高五新”,即高科技、高成長, 新經濟、新服務、新能源、新材料、新農業。在采訪中,我們發現一些企業與創業板的要求相背離,比如有一家家政服務公司,記者在了解企業狀況時,對方一直回避記者的提問,卻一直極力推薦保姆,當問及與其他同類企業的創新和優勢在哪里時,對方拒絕回答;還有一些企業冠有“最大”、“最早”、“最強”等字眼,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類企業多為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企業,而在與同一產業其他企業對比時卻沒有發現明顯優勢,有的甚至在技術方面沒有處在領先位置。
企業的狀況令人擔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上榜企業竟然有20%左右沒有自己的網站,僅這一點就很難滿足信息披露的要求。同時創業板對擬上市企業的要求是“發行人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發行人具備一定的資產規模,具體規定發行前凈資產不少于2000萬元,發行后股本不少于3000萬元。”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企業的注冊資金僅在一二百萬,經營狀況欠佳,企業也不避諱與創業板的要求相差甚遠:“我們只是曾經表達過有上市的意愿,并沒有準備上市。畢竟離創業板的距離太遠了。”
理性看待“候選名單”
記得在半個月前的第11屆風險投資論壇上,有人就現在流傳的創業板上市候選名單中深圳占比的問題提問,深圳創投公會常務副會長王守仁建議大家不要聽信各種傳言。創業板推出的消息,讓各地政府、企業和業內人士無比興奮,積極備戰創業板的心情可以理解。而創業板名單之所以滿天飛,無非是利用人們的Cye.com.cn好奇心理,大肆炒作:一個地區推出了創業板后備資源,另一個地區自然也不能落后;一個名單出來沒有我,那我一定要炮制出對我有利的另一個名單來;或是一個專家名人作了一個自我感覺式的推測,一些媒體就跟風掛出“某某專家披露首批創業板上市企業名單”大標題。越是有爭議,越是不清晰的事物越能吸引眼球,媒體也因此成了名單滿天飛的“風”,讓這些推測更加離奇和混亂。
創業板的推出將開啟一扇門,但并不是說排隊的人越多,進來的人就越多,或者呼聲越高,進來得就越快。創業板始終是要堅持其上市原則,不可“濫竽充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