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開始,黃金價格一路上漲,從不到300美元/盎司,一直漲到2008年的突破1000美元/盎司。陳發樹的產業投資開始“閃金光”。2003年12月23日,紫金礦業在香港上市,股票以4.7元/股開盤,不久即突破5元/股大關。陳發樹直接或間接擁有紫金礦業H股2.557億股,身價超過10億港元。
2008年4月,紫金礦業回歸A股,陳發樹擁有超過20億股的紫金礦業A股股份。今年4月27日,紫金礦業49.25億股限售流通股解禁上市,陳發樹持續減持近3億股。據了解,陳發樹于5月份以2.35億美元收購了青啤7.01%股權,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陳發樹在紫金礦業上的套現,就是為收購青啤籌集現金。陳發樹又在進行新一輪的產業資本抄底了。
類似個案
柯希平背靠“紫金礦業”成就廈門首富
與陳發樹一樣,柯希平也是在2000年“被迫”投資1000萬元入股紫金礦業,與他的公司恒興實業分別成為紫金礦業的第二大自然人股東和第四大股東,擁有8億元股A股股權,市值80億元。憑借在紫金礦業上的財富增值,柯希平也因此成為廈門首富。
■專家觀點
中國不缺富豪
缺實業家
資本市場就如同財富魔方,成就了鄒節明、丁氏家族、陳啟源、陳發樹等一個個新貴。然而,在這些耀眼的財富光環背后,有的人看到的是財富數字,有的人看到的是創富模式,有的人看到的則是種種顯規則和潛規則。
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桂林三金搶到IPO第一單,與其說是桂林三金的成功,不如說是鄒節明家族的成功。“然而,鄒節明家族的成功,卻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盡管鄒節明對三金藥業的貢獻毋庸置疑,但桂林三金的改制歷史卻引發巨大爭議。”該基金經理表示,他這次也積極申購桂林三金的新股,但一碼歸一碼,申購并不表示對其過往的認同,而是從理性角度看到該股在二級市場上的交易機會。知名財經評論人葉檀更是指出,鄒節明極力否認改制違規之舉,完全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