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在經歷了去年的泡沫破裂之后,投資人會相對理性的思考何時以及如何投資這個未來最有潛力的新能源。
在太陽能和風電領域,智基投資了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益通光能公司、薄膜太陽能玻璃材料及工程服務商珠海興業、風力發電機鑄件生產商橋聯、風力發電機葉片商華風風電和節能管理外包服務商惠德等6家企業,其中2家已經上市退出。而聯想投資則投資了一家太陽能電池片和電池組件提供商林洋新能源、一家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組制造商先進太陽能公司,其中林洋新能源已經成功上市。
這兩家VC都沒有在生物質能上重點關注——事實上幾乎所有VC都不看好生物質能在中國的發展,原因一是因為“國家不太重視”,二是生物質能的技術尚處在初級階段,三是在中國無法實現大規模經營。“它分布比較散,受地域限制采集和運輸成本比較高,無法實現規模化集約化,不管是發電上網還是制造燃油都比較困難。”智基創投合伙人史煜說。
聯想投資執行董事王俊峰介紹,生物質發電曾經火過一段時間,但真正發電時機器“就像一個巨獸”一樣,每天要“吃掉”數百噸秸稈或其他作物,導致當地秸稈價格猛漲,還供應不上,“秸稈不可能從河北拉到河南,有供應半徑問題”。
差異化
選定大方向之后,VC一般如何在行業中搜尋自己的目標企業呢?答案是“差異化”。
前些年,智基創投和聯想投資都沒有去追逐兩個“VC扎堆”的太陽能項目——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LDK,智基是因為早年在臺灣已經投資過做太陽能多晶硅電池的益通光能,“一般不同時投一個行業中的同類公司,以免風險太集中”;聯想投資則是因為價錢不合適。有意思的是,兩家都有意識的選擇了另辟蹊徑的策略:選擇太陽能行業中的其他機會。
智基2005年1月投資臺灣益通光能,并成功上市退出之后,開始從太陽能電池往上下游延伸。“我們已經投了一個益通光能,因此想在垂直產業鏈上有一些布局,我們判斷太陽能應用會起來。”陳友忠說。沿著產業鏈往上端走,“垂直產業鏈”上的機會包括節電技術,智基挑中能源管理技術服務商惠德,惠德的軟件能幫助客戶節約5%的電能消耗;向下游應用走,智基又投資了一個車頂太陽能項目,2007年,智基發現并投資了面向公共建筑(如機場、火車站)的玻璃幕墻做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珠海興業,興業在技術上的一個優勢是可以不依賴電網作獨立電源,規避了入電網難的風險。2009年1月,興業在香港上市,其產品已用于沙漠化的治理或海島獨立電源,這類地區都是傳統電網無法到達的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