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360的技術人員很郁悶,一方面要遭受對手的嘲笑,一方面底氣也不足——大家覺得是為了周鴻祎的喜怒哀樂而做的產品,只是個小玩意。周鴻祎就鼓勵技術人員說,“這個世界上技術沒有高下之分,產品沒有大小之分,最后你只有一個市場大小之分。那怕你就寫了幾行代碼,你能解決中國幾億人的一個事,這事就是一個大事兒。你寫了一億行代碼,最后這產品就只有一個人用,這事也沒意義。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無意中,周鴻祎這句鼓勵的話卻成為360用戶體驗創新的一個基因。
3、一個不起眼的微創新:清理垃圾。2007年,360經常遇到用戶的抱怨:電腦運行太慢。事實上,用戶電腦里的流氓軟件、插件問題解決之后,用戶仍然感覺到運行速度很慢,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注冊表垃圾、磁盤垃圾太多。
360就做了一個很不起眼的功能:清理垃圾。這一功能竟然成了360用戶的殺手級應用,因為用戶不可能每天都遇見病毒,但是每天都會使用電腦,就會制造電腦垃圾,就會影響電腦速度,“清理垃圾”因此大受好評。受這個思路的啟發,360做了一系列跟安全無關的功能,比如清理痕跡、軟件管家等,也備受專業人士嘲笑。
嘲笑聲中,360的裝機量卻是直線上升。
4、用戶參與創新:惡評軟件投票。2007年,360與CNNIC的口水仗引人關注,但打擊流氓軟件的運動似乎陷入僵局,安全廠商查殺惡意軟件也面臨法律風險。360也遭遇了不少訴訟,而且基本以敗訴結束,每輸一次,周鴻祎就要賠10萬。“斗士”周鴻祎開始郁悶起來。“盡管老百姓都認為叫這個軟件是流氓軟件,但是我們沒什么法律依據管人家叫流氓軟件,這樣我就傷害了人家的名譽權”。
360技術人員在和用戶交流時,受到啟發,以全新的評價方法規避訴訟:放棄“惡意”,引入“惡評”機制。2007年3月,360放棄“惡意軟件”的稱呼,不再由自己對軟件做出判定,而是引入廣大網民的參與和互動,由他們對軟件的好壞進行評判,將“惡評軟件”的判定權完全交給網民。
這時候,360安全衛士的裝機量已經突破了4000萬。
5、又一個關鍵之“微”:木馬反擊戰。2007年下半年,流氓軟件開始出現兩種變化:一種是洗手不干了;還有一種開始轉作病毒和木馬。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木馬產業鏈開始形成。“當時,我們呢,用戶希望我們把木馬問題也解決了。當時,木馬剛剛才出來,殺毒公司對木馬也不重視,這也是一個微。”
這時候,周鴻祎做殺木馬的時候,技術上剛起步,他們就想有沒有一種更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傳統的思路是木馬病毒進入到電腦之后,安全軟件能把木馬殺掉,有否其他的路徑?周鴻祎發現,電腦中木馬,是因為你的電腦有漏洞,但是沒有人關注這一點,殺毒廠商也沒有動機去做這件事,因為它漏洞都補了之后,它就不中毒,誰還買殺毒軟件呢?
我問:“打補丁竟然成為360一個引爆點,有點匪夷所思?”
周鴻祎:“我們實際上投入了很多服務器和帶寬,來打補丁,也就是說這事不能做得淺嘗輒止。微軟也打補丁,但是速度很慢,而且很技術化,很多用戶不知道怎么打補丁。當時是我們第一個專門做打補丁,在市場上遙遙領先。當時很多人就嘲笑我們太不專業了,其實是這么小的一件事,你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極致,做到世界第一,是不容易的,要下很大的功夫。”
在一片嘲笑聲中,2007年10月, 360安全衛士用戶量超過瑞星、金山,成為國內用戶量最大的安全軟件。
這就是周鴻祎通往2億之路的又一個“微創新”,就像山谷里的野百合,春天到來之前,完全被技術派無視。
6、一個更加沒技術含量的微創新:體檢。2008年,周鴻祎又做了一個“微創新”,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這就是360的一個功能:體檢。它的出發點是,電腦可能亞健康狀態,有的電腦可能沒有病毒,但是它有很多漏洞,等到電腦漏洞很嚴重的時候再去修,有時候會很麻煩,應該隨時體檢,保持一個健康的狀態。
“體檢”功能的核心就是把電腦安全的狀況形象化,當然,這遭到了專業人士更猛烈的嘲笑。
我問:“有時候,應用創新的最大敵人好像是技術高手?”
周鴻祎:“實際上,很多殺毒軟件不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殺毒軟件是高級技術人員自己做給自己的一個高級玩意,它不是給普通消費者做的一個大眾消費品。傳統殺毒軟件的界面,無比復雜,術語滿天飛,然后各種按鈕你也不敢碰,只有技術專家才敢點開去看。在這種微時代,這個理念已經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