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系列文化創意產業基金紛紛宣布成立,據報道,目前全國已經有23個省區市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今年5月,由中央財政注資引導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批復,首期募集規模60億元;2010年6月,由SMG總裁黎瑞剛擔綱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CMC)投入運營,并宣布完成20億元人民幣基金的募集;今年8月,三湘集團有限公司和亞洲資產旗下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炎帝發展基金(外幣),并在香港募集;近日,安徽廣電傳媒產業集團與中科招商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在安徽共同設立中科·安廣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為50億元,首期規模為10億元。
其次,在眾多VC/PE機構都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重點關注的領域,比如,IDG、云峰基金、達晨創投等。近兩年,IDG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資的激進派。早在2006年,IDG就聯合海納亞洲等,出資2500萬美金,入股“鐵三角”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發起的印象系列。
而此次投資印象系列,也是繼投資華誼兄弟之后,馬云和虞峰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又一個“大手筆”。
但早在2009年,賽富合伙人閻焱就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表示過擔憂,“在中國文化產業當中,什么人能投什么內容,這里面的規范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他認為,中國要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明確非常關鍵。
另外,投資激情的另一面可能是“泡沫”和“風險”。
以對電影投資為例。根據清科發布的《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投資研究報告》,2005-2009年中國電影產業共發生私募股權投資事件28起,平均單筆投資金額為985萬美元。
據公開數據,《東風雨》投資九千萬,后期推廣兩三千萬,票房收入只有三千萬;《孔子》投資1.1個億,票房收入約1個億,但根據業內分成比例,投資者約能分到40%。
在新影聯院線副總裁高軍看來,“目前,至少有60%的電影投資都在虧錢”,他認為,對于剛剛想進入電影領域的外部資金而言,更多的是充斥著風險,而業外投資者如果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和把控,投資的風險極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