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陳年還有這樣的豪言壯語:凡客誠品2010年完成了20億元的銷售,2011年有望增長200%,做到60億元的規模。陳年的算盤是這樣打的:2010年賣給全國人民3000萬件衣服,2011年賣1億件,用不了幾年,就會超過所有中國的傳統服裝品牌。用電商顛覆傳統行業,占領垂直的服裝市場。
而確實,在電商發展的膨脹期,資本也在推波助瀾。劉磊給記者講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跟一個投資人聊天,聊天間隙,該投資人打了個電話,然后幾千萬美元就投給了一家電子商務網站。其實,也正是資本與電商共同吹大了電商領域的泡沫。
有了錢的電商迅速擴張,但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很激烈,爭用戶,打廣告,搶流量。惡性競爭的結果是,推高了電商的營銷成本。廣告成本、不斷上漲的配送物流成本壓得電商喘不過氣。而廣告商則坐收漁利,賺得盆滿缽滿。有電商坦言,投資者的錢相當于直接進了廣告平臺商的腰包,有的電商運營成本的70%用于營銷推廣。
有業界專家認為,電商的問題是“盲目追求交易量,賠本賺吆喝”。而電商說到底也是做生意,不能光靠忽悠。軟銀賽富的投資人閻焱說,現在電商都在燒投資人的錢,主營業務不賺錢。靠投資人的錢,讓電商寄希望于資本市場,這種模式不可持續。
用互聯網賣東西一直是陳年的夢想,從創立卓越網賣書賣光盤到創立凡客賣衣服,陳年說,從來沒有懷疑過電子商務的價值。電子商務確實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也釋放了中國巨大的消費潛能。但為什么電商不賺錢呢?
在做了十來年電子商務的劉磊看來,電子商務本來就是“苦哈哈的活兒”,是風險投資和媒體把這個行業神秘化了。
劉磊說,電子商務是前端互聯網平臺,后端傳統經濟的模式,線下鏈條很長,跟傳統經濟捆綁的行業。投資者看重互聯網精英文化,把錢投給在傳統互聯網領域的成功者,比如陳年等人。互聯網精英做前段網站和互聯網營銷都是高手,但對傳統經濟卻可能是門外漢。
陳年控制得了每年的棉紗額度嗎?一家大的代工廠生產的服裝就比凡客的全年銷售還多。但這些渠道和鏈條都牢牢控制在傳統服裝企業手里。劉磊分析,做電商,就是管人,管客服、倉儲、銷售,用傳統企業的精細管理榨出利潤來。
劉磊很看好傳統企業自建網絡銷售平臺。一些傳統行業紛紛觸網,蘇寧電器上線蘇寧易購,國美電器上線國美商城。傳統企業跟互聯網電商正好相反,他們的前端比較弱,但在供應鏈上控制能力超強。“一旦這些企業在網上銷售發力,其潛力不可小覷。”劉磊說。
在業界看來,電商洗牌是必然的,2012年就是電商的淘汰年。
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來自B2C領域的網絡零售額為1425億美元,約占全美商品零售總額的8%,占網絡零售總額的80%。相對于美國,僅占商品零售總額3%的中國網購還遠沒有觸到天花板。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