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暫停數月有余,排隊企業累計至近900家。對誰影響最嚴重?顯然,投資企業85%以上仍靠IPO退出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首當其沖。
“杭州一PE清盤,LP只拿回投資資金的40%。”日前《英才》記者從一投資人士處獲悉。恐慌開始在PE行業蔓延,而這似乎只是開始,有研究機構甚至發布研究報告稱:在2013年,國內90%的PE投資機構會面臨倒閉或轉型的危機。
危言聳聽?還是看看IPO的現實狀況吧。
去年美國資本市場只有兩家國內企業IPO,并且上市價格都不甚理想。而國內IPO暫停數月后仍沒有開啟的跡象。與此同時,在2008年左右成立的存續期通常為5-7年的PE今明兩年陸續到期,仍以IPO為主要退出渠道的PE似乎被逼到了絕境,留給PE的時日無多。
根據統計,2008—2012年的5年間,中國VC/PE共投資了約6447家企業,投資總額約7000億元。與此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5年內,獲得VC/PE支持的6447家企業中,僅有610家在境內外實現IPO,占比不到9.5%。
這也意味著PE/VC投向企業的7000億元投資總額中,有約九成即6000億元未能通過IPO實現退出。
兩頭受“堵”
“從去年以來新股上市步伐緩慢,后來甚至停發,這么一來對PE行業打擊非常之大。”深圳創投公會秘書長王守仁對《英才》記者坦言。
實際上,2012年二級市場表現并不理想,上市以后破發的公司也不在少數,因此即使股權投資機構投資的企業在這之前已經上市,現在能退出,收益率也是比較低的。王守仁直言,大量上市的企業資源“庫存積壓”在證監會,長時間以后,市場發生變化,企業內部經營也會變化,必然會出現一些企業不符合上市要求,結果造成了大量的企業失去了募資機會,因而也失去了持續高增長的機會。
證監會也“不失時機”地發布了《關于做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財務報告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規定目前正在排隊的800多家IPO企業的中介機構必須在今年3月31日前遞交自查報告,證監會將在自查報告審核基礎上,開展重點抽查工作。
截至2月初,證監會“IPO財務核查”風暴正式啟動僅一個月,已有5家主板申請企業、11家創業板申請企業,共計16家企業終止審查。據《英才》記者統計,在這16家終止審查的企業里,至少有山東海力化工、鉅泉光電、大連路明發光等8家企業背后有股權投資機構的身影。而這些企業要想再次申請公開發行或許將是很“久遠”以后的事了。
禍不單行,在退出嚴重受阻無法獲得收益的同時,PE的再融資也受到影響。“投資人一看股市不好,上市的機會又減少,未來的收益嚴重不確定,所以也就不再投資創投基金了,因而又帶來PE的募資難。”王守仁表示。
1月17日,中國銀監會網站發布“銀監會召開2013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其中有一條明令銀行業“嚴禁銷售私募股權基金產品”。這對原本處于募資寒冬中的PE業無異于“雪上加霜”。很多PE機構在募資時,都有部分需要通過第三方理財機構來進行募集,第三方理財機構中,銀行又占相當部分的比重。
“整體來說PE行業募資難的問題已經出現,前段時間我了解的一家PE原本打算通過銀行的渠道募集資金,結果銀行不允許代理了,只好另想別的辦法。”北京一家PE管理者對《英才》記者說道。
被投企業IPO無門,投資回收受困,再融資也深受影響。一些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開始各顯其能,另辟蹊徑。
路徑一 借尸還魂
在目前市場狀況下,直接IPO退出非常不易,而借殼上市就成為很多PE機構動心思的方向。
“一般來說,殼公司具有這樣一些特征:所處行業大多為夕陽產業,業務增長緩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虧損;公司的股權結構較為單一,以利于對其進行收購控股。”北京一家國有背景的PE負責人告訴《英才》記者,從2011年運作第一個項目香港曲線上市告捷后,其又在運作更多項目登陸港股市場。
此國有背景PE,成立十余年來已累計投資數十個項目。截至去年,其股東沒有追加投資,賬上可投資金所剩無幾,因此,借助一個上市公司作為融資平臺進行資產重組,實現手中項目間接上市不失為可行選擇。上述PE負責人曾供職于香港的幾家金融機構,運作過不少香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案,因此幾經挑選,他在港股市場找到一個已淪為“仙股”的殼公司,并通過控股公司取得了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要想在香港市場順利進行資產重組,第一,必須考慮過會問題,時間不能拖太長;第二,能夠順利增發新股。因此,在收購企業的選擇上就必須尋找受市場歡迎的行業,才能快速過會和增發股票。”上述PE負責人選擇了其投資的一家節能企業作為重組收購標的,受政府扶植和市場前景廣闊的節能概念既容易通過過會,又容易博得市場投資者的歡心,順利實現新股的增發。
2011年4月下旬,這家PE投資的節能企業與香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關鍵環節獲港交所批準,股票復牌后股價隨即上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