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不缺錢的健康管理行業,卻不停有錢找上門來
● 醫療體檢中心做的是亞健康人群生意,有能力輻射上下游產業鏈
現在給你近一億美元,你會拿去做什么?這個問題對于愛康國賓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黎剛,是個大問題。在健康管理行業,愛康國賓并不是規模最大的企業,但吸引投資者的能力卻首屈一指。2013年4月,高盛集團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聯合向愛康國賓投資近一億美金。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健康管理行業最大的一筆私募投資。
截至目前,愛康國賓共在全國20個城市擁有35家體檢中心,這個數字少于慈銘體檢和美年大健康。不過其營收能力卻是目前醫療體檢三甲中最強的,2012年實現營收約8億元。“應該說,我們的資金狀況是比較充裕的。”張黎剛說。言下之意,公司并不是特別缺錢。
在醫療體檢行業,不缺錢或許是常態。另一家醫療體檢龍頭企業慈銘體檢已經發起IPO程序并完成過會,有質疑者說,上市最直接的目的應該是融資,但招股書顯示,截至2011年末慈銘體檢賬面現金額為1.52億元,報告期內短期借款和流動負債均為零,說明慈銘體檢現金充裕。就是這個看似不缺錢的行業,錢卻不停送上門來。2012年8月,美年大健康也成功融資5000萬美元,投資者為凱雷投資。
這錢有點“燙手”。先聽聽投資人怎么說。高盛集團董事總經理柳青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增加,慢性疾病增加,國民健康意識提高,使醫療體系面臨新一輪轉型,“我們希望現在的醫療資源配置逐漸由治療轉變為預防和健康管理為核心。”簡言之,高盛和GIC認為自己投的是中國醫療事業的未來。
僅從增長數字來看,這已經是許多人的共識。最常被引用的一組數字是,醫療產業在美國占到GDP的18%,而中國只有5%。另一方面,很多實體經濟的興衰難免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波動,但醫療產業卻是個避風港。“醫療產業的增長率近年可以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張黎剛說,具體到愛康國賓,近年也可以維持規模40%至50%的同比增長。
“宏觀面大家都看好,從微觀層面看,行業還是分散程度比較高。整個醫療服務業中,真正浮出水面可以投資的標的并不多,行業前三甲全被投資人看中,也不稀奇。”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另一方面,在現階段以醫療體檢為主的健康管理行業,由于行業格局分散,并購頻頻發生,甚至不乏排名靠前企業間的相互并購與合并。愛康國賓即是由愛康網與國賓合并而成。美年大健康也是同業合并的產物。慈銘體檢在2008年更是曾經一周內連續完成兩起并購。多次并購之后,三分天下格局已定,張黎剛也表示,“至少兩年內,我看不到行業內前三甲有互相整合的可能。”這意味著隨著行業三大龍頭地位的穩固,市場格局正在開始趨于穩定,此時風投入場加碼正當其時。
融資完成后,上市是題中應有之義。早在2007年,愛康國賓即獲得美林證券、ePlanet、華登國際、美國中經合集團、上海創投、清科集團等6家投資機構共同注資2500萬美元。并計劃三年內在海外資本市場完成IPO,但未能如愿。這次融資完成后,上市的話題重提,眼前同行已完成過會,上市指日可待,張黎剛卻表示“沒有時間表”。高盛和GIC也沒有硬性要求何時完成上市。那接近一億美元的錢怎么花?張表示,接近一億美元的注資,一方面會用于在全國主要中心城市的醫療實體擴張,且擴張速度會大大加快,另一方面,也會開始發展“與醫療體檢”平行的新業務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