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購日益發達,一種以組織消費者一起購買商品或服務而獲得折扣的“團購”網站如雨后春筍般涌入人們的視線。美容美發、餐飲娛樂、家居建材等都是此類網站上常見的團購內容。然而,日前市民李小姐參與團購后卻被賣家拒絕,最終發現自己掉進了一個“數字”陷阱。業內人士指出,此類虛報數字的手腕在一些不正規網站中相當普遍。律師也提醒,網上參與團購要多留個心眼,最好能夠打電話親自到終端商家核實清楚,并注意保存相關消費票據和單證。
當事人:
網站付菜金餐廳卻不認
市民李小姐介紹,她是6月初在一家團購網站上團購了南山區一家烤肉店的餐飲服務。“當時團購的項目是一道‘法式羊排’,原價是78元,團購價是18元。優惠幅度還是比較大的,因此我毫不猶豫就訂購了,并且在線支付了菜金。”
然而,6月19日晚,李小姐按照網頁上的要求,拿著身份證件來到這家餐廳,服務員卻根本不認她團購的特價菜。“服務員說,他們早就跟那家團購網站取消了合作,餐廳也從來沒有收到過我的菜金。我手上只有1條從網站發來的短信,餐廳就是不認,我真是沒轍了。”
記者按照李小姐的指引,在該團購網站“精彩回顧”欄目下找到了這家餐廳當時的限時團購。上面寫有:“本期團購每桌每次僅限用一份”、“團購結束24小時后,憑本人的身份證及手機號方可到店進行消費”、“有效期為自團購結束之日第二天起的30天內”等限制要求,還特別指出,此次團購人數必須達到30人,否則自動取消。而網頁顯示,在活動結束時,共有563人購買了該餐廳的“法式羊排”。
既然李小姐完全符合活動的要求,并且預付了菜金,為何被餐廳拒之門外呢?這家餐廳的負責人向記者解釋:“我們早就和網站取消了合作,他們承諾會通知已經參加活動的消費者并且退費,發生今天的情況我們也非常驚訝。”原來,這家餐廳的促銷上線后,網站最終通知餐廳僅有3名消費者參加了團購,而且不能將消費者預付的菜金先行支付給餐廳,一定要等到消費者到店消費后才結算。“我們跟網站約定的最低消費者數目也不是30人,而是5人。可即使是這樣,他們也沒有達到承諾,迫不得已我們只能取消合作。”
業內人士:
網站虛報數字相當常見
李小姐和餐廳發現問題所在后,都試圖撥打網站的電話。但無論李小姐掌握的客服電話還是餐廳知道的招商電話,都處在關機狀態。最終,餐廳還是同意以18元的價格讓李小姐試嘗這道“法式羊排”。
雖然事情得到解決,但是李小姐認為這家團購網站涉嫌夸大宣傳。“一共只有3人報名團購,他們為什么要寫563人呢?明顯是為了誘惑我們趕緊購買。更可笑的是他們還煞有介事地安排了3名網友發表‘消費評論’!”餐廳負責人也認為網站沒有及時通知和向消費者退費,已經影響了其信譽和形象。
從事互聯網行業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此類“王婆賣瓜”虛報數字的手法在商業網站甚至相當大型網站的操作中屢見不鮮。以團購網站為例,這種互聯網模式起源于2008年底的美國,隨后被國內眾多網站模仿。其盈利點有商品直銷、活動回扣和商家廣告等。其中直銷是指以“團購”的名義直接在網站上銷售商品;活動回扣是指網站組織有共同需求的買家向商家集體采購,事后商家向網站支付利潤回報。另外,有些網站還銷售會員卡或者舉辦現場活動獲得利潤。“團購網站引入我國后,很多城市都有,現在行業內還沒有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因此有些網站用虛假數字吸引刺激消費者,也就不足為奇了,而終端商家往往和網站心照不宣。安排虛假評論的,在各類購物網站以及淘寶賣家中可能都會存在,最終受坑害的還是普通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