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溫家寶總理日前在北京考察工作時說,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年輕農(nóng)民工,讓他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這引起社會對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更大關注。“80后”、“90后”已經(jīng)占到我國農(nóng)民工總數(shù)的60%。與上一代農(nóng)民工相比,新生代農(nóng)民工受教育水平較高,渴望融入城市,重視社會保障,維權意識更強。但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有多大?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生存狀況如何?他們有哪些期盼,又有哪些困惑?
他們想要的生活什么樣?
更加豐富多彩,不做賺錢機器
在廣東省廣州市夏茅工業(yè)區(qū)一家工廠打工的貴州女孩李梓瑤是個典型的“90后”,1991年出生的她幾個月前滿懷著對城市生活的向往來到了廣州。
“我的想法其實好簡單,找份工作,不要太累。” 但工廠的活兒并不好干,打工的日子和自己想象的根本不一樣。“累,太累!手要跟上流水線的速度,稍稍趕不上,物料就堆積在面前,不要說拉長嚴厲的眼神瞪著你,自己也不安生。”由于操作不熟練,李梓瑤沒少被主管批評。心情郁悶的她曾經(jīng)坐在宿舍樓欄桿上發(fā)呆。試用期的收入也不高,只有1000元左右。
讓李梓瑤不適應的還有單調而緊張的日程。“在工廠里,有規(guī)有矩,做事不能快不能慢,要聽候廠方的鈴聲指示。起床、上班、睡覺,都有一個編排好的時間表。”
這幾天,李梓瑤的工友——四川女孩彭娜正和父母慪氣。原因是上個月彭娜手機費、上網(wǎng)費用了200多元,父母說她亂花錢。彭娜卻不以為然:“你們這樣省還不是在打工,手機都舍不得用,我才不會學你們。”彭娜是熟練工,每月工資有一千三四百元。
李梓瑤每個月最大的花銷也是手機費和上網(wǎng)費。工作之余,她開始想家、想念朋友,但又不愿意就這樣回去。“我還年輕,想長點見識。”她喜歡上網(wǎng),在手機上看小說,或者和朋友在網(wǎng)上聊天。但常常是因為訂單多加班多,每天幾乎只剩下幾小時睡覺時間。
“她把自己安置/在流水線的某個工位,用工號替代/姓名與性別,在一臺機床刨磨切削/內心充滿了愛與埋怨”,“站著時候,你已成為它(機器)的一部分”……這是打工妹鄭小瓊的詩作。十幾年前,東莞一家小五金廠的245號工卡就是鄭小瓊的身份,她的詩就是打工生活的寫照。如今,來自四川南充的鄭小瓊已經(jīng)成長為一名詩人,前年成為廣東省人大代表,但依然租住在工業(yè)區(qū),和工友、老鄉(xiāng)比鄰而居,關心和關注著打工生活。
在鄭小瓊的眼里,“90后”是個先進的字眼。他們更為崇尚平等尊嚴的工作,寧愿在外面漂著也不愿回到鄉(xiāng)村;他們會把周圍是否熱鬧作為就業(yè)的一個選擇;他們更為珍惜自己的休息時間,會用一個月工資去買一個山寨版蘋果機……相對于父輩,他們更注重自己人性的尊嚴,更追求生活的質量,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選擇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做賺錢的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