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靖江的沈小姐叫苦不迭:網購時,她按照實際情況給了賣家一個“差評”,哪曉得從此被騷擾不斷。3日,賣家居然給她寄來了冥幣。 一個“差評”引來的這么多麻煩,擊中了網購評價系統的軟肋。
買家在挑選網店時,往往會先察看賣家的信用等級和其他買家給出的評價,因此,賣家將買家的評價視為店鋪經營的“生命線”。網購評價機制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買賣雙方的信息對稱性,監督了賣家的誠信,保護了買家的利益。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由于網店獲得好評與差評的多少對網店的成交量影響巨大,賣家非常重視消費者給出的評價,都希望買家給予好評。當顧客給出中評或差評時,有的賣家就會對買家進行恐嚇威脅,逼迫買家把中差評改為好評。如有不從者,賣家便對顧客實施報復。沈小姐收到冥幣就是典型的做法之一。
“差評”讓買家不斷受到騷擾的同時,網絡“職業差評師”的出現,也讓不少賣家望而生畏。他們專門以給網店“差評”為手段索要網店錢財。市場不斷創造出新的需求,有了差評,就有人專門提供“刪差評”服務,此類“公司”的廣告到處都是。
公允地說,網上交易的興盛,買家評價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網上交易的發展,網店評價系統的缺陷也逐漸顯露:過于倚重買家評價,缺乏更科學、更多元化的信用鑒別機制。如何彌補這樣的缺陷?有人自然會想到政府的嚴厲監督、強勢介入,但這是最佳選擇嗎?
馬克思有所謂“市場是天然的平等派”的說法。從本質上說,市場的公平、公正交易制度的完善,最終必須依賴當事各方在現實中摸索,而不是由第三方來制訂,不論這叫“干涉”還是“監管”。只有雙方利益訴求充分表達,經過一輪輪的博弈,才會在漸進中產生好的制度。網絡交易從小到大,基本出自民間,成為一個“制度成長路徑”的樣本;網絡交易的發達也證明這種民間的自發性秩序是成功的。 賣家買家采取的各種“手段”,本質上都是市場雙方的博弈,是對公平交易制度的探索。相信市場經濟,還是相信命令經濟?這個問題不值得討論。成熟、公平的交易制度,不能依賴恩賜,而是由每個交易主體在自覺行動中“自發”形成。至于最終定型的制度會是什么樣,誰也無法預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賣家和買家不應該全部依賴好中差評。
在好的制度形成前,對買家來說,應該意識到虛擬購物也是建立在傳統的消費模式之上的,沒有完全滿意的消費,賣家有一兩個差評未必就等于缺乏誠信,也不代表其商品質量不好;同時,還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凡是發貨來的所有商品,包括票據和網上記錄都要有所保留,一旦遇到產品質量問題、涉嫌假冒偽劣等問題,可以投訴進行合法維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