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訂購的餅干,一看竟然有四分之一是碎的;零食折扣大賣,卻有一大半即食食品連生產日期也沒有。天氣越來越冷,宅一族更懶得出門,“蝸”在小屋中狂點鼠標,一包包的食品有人送上門,可是,網購食品看似方便,卻存在著不少亂象。
網售食品亂象調查
亂象1:產品標志少
“我的淘寶店新開張啦,有美容卡、話劇票、茶葉、紅酒、白酒……”這是阿May發在各大Q群中的消息。她的網售物品中包括茶葉和酒等食品。記者打開她的網頁,看到“貢一普洱茶”的具體信息框中除了標明“國際旅游節指定用茶”和生產商“廣州市貢香茶葉有限公司”及聯系方式外,再無其他信息。
近日淘寶舉行零食節,各種零食7折展售。記者發現絕大多數產品標識相當簡明扼要連生產日期都省略,像某品牌烏梅除了儲藏方法:“陰涼處保存、產地新疆、保質期18個月”外,連具體廠家、生產日期都沒有。
亂象2:貨到后粉身碎骨
陳小姐上網淘到一款湖北才有賣的懷舊餅干,誰知零食送到時,拆開發現有四分之一的餅干已經粉身碎骨,只剩下渣。但想到也就10來塊錢,便不再追究。類似情況屢屢出現,有人甚至收到貨不對板的食品。
亂象3:零食價格店主說了算
暨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唐書澤指出,目前網售食品主要有3種類型:自制食品、進口食品和功能保健食品。網售食品存在胡亂標價的可能,“物價部門沒有對這些食品統一定價,通常都由店主自行定價,有時甚至會造假,比如謊稱某產品原價1200元,現價800元。可到底原價是多少?只有店主最清楚!”
進口食品是高危一族。網絡上有部分進口食品的來源渠道不正規,沒有經過合格的檢驗檢疫手續,沒有中文標簽,賣家表示是自己直接從國外帶回。按規定所有進口食品都必須有合格的中文標簽,上面應標注食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或固形物含量、原產國或地區、總代理或經銷商在中國依法登記注冊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或保存期等內容。
開網店有規范但不強制管制
對于網售食品的亂象,有網友認為關鍵在于開網店成本低、程序少。在網上賣零食的蔡小姐告訴記者,只要有10個寶貝出售就可以開店。
2010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出臺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實施,要求個人網店經營者應以實名登記,具備登記注冊條件的,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注冊。但《辦法》只是規范,并沒有強制。廣東省消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有關部門正醞釀出臺針對性的規定。許多并未注冊的網店店主表示主要擔心繳稅問題,對此,唐書澤教授認為,食品網店在工商局注冊登記,主要作用是所售食品出現問題時方便工商部門最快速度地溯源。他認為“有些網店店主不愿意注冊,可能更擔心不能保證食品安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