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網絡產業仍然無法擺脫自主創新的困局,前途令人憂慮。
回首中國網絡產業發展的歷程,現有的各大品牌無不是抄襲國外品牌的產物,同時加上符合中國特色的元素。從門戶網站,到IM網站,到搜索引擎,到現在的SNS,開源軟件的蓬勃興起,更是降低了抄襲的門檻和法律風險,但是對于創新卻沒有起到應有的推動。最近國內SNS發展中的幾件大事,頗能說明問題。
首先是大量SNS網站的泛濫,就像康盛說的推出廉價SNS平臺,讓眾多SNS大佬一夜之間發現周圍都是SNS小站,就像牛皮癬一樣揮之不去。抄襲別人的成功案例從短期看向來是最保守也最安全的做法,所以現在是個做網站的人都想搞個SNS,除了不計其數的個人網站,運營商最近也加入競爭者行列,做出來的東西大同小異,甚至出現千橡直接使用域名克隆開心網的鬧劇,這也許是開心網之前“很開心的”克隆Facebook和校內之時始料未及的吧。也許開心網也會揮戈反擊,但是對于像筆者這樣的互聯網用戶看來,無非是一場鬧劇。據說Facebook也要揮舞法律的大棒對付這些眾多的模仿者了。
目前的網絡產業發展現狀只能說明幾點。第一是國人模仿能力超強,據說蘇聯以前就不愿意賣武器給中國,但是愿意賣給印度,因為賣給中國沒幾年,中國就可以自己生產了,說明這是我們的一個優秀的傳統。第二是國人創造力還有待加強,現在能夠真正稱之為原創的創意,不管是多么簡單,還是少之又少,至少說明業內普遍存在的基礎研究薄弱的問題。單靠企業來資助創新,非常困難,而所謂的風投似乎更愿意投資到已經有成熟的模式的企業(風投也流行抄襲呀,說明在各行各業,創新都是難道),而高校,本來應該是創新的來源之地,但是也受困于基礎薄弱,很多都忙著抄襲別人的成功模式來賺錢,所以創新也很困難,最近訪問了一家做中文智能分析的公司,說很多高校已經在于他們合作開發論文反抄襲系統,從海量數據中發現這些學生和教師到底是抄了誰的論文,抄了多少。
雖然從技術創新上看也算是一種進步,但是背后也折射出高校研究現狀的些許無奈。
也許,要破解自主創新的困局,只能一步一步來,先從抄襲入手,等到終有一天,大家都抄無可抄的時候,真正的創新才會出現。按照80-20的原則,應該是80%的人、企業其實都是抄襲別人的模式為生,這也是必然的,因為他們同時也負責傳承已經創造出來的文化的責任,而20%或者更少的人、企業在做創新,或者是改進,按照經濟發展的規模和優勢來說,這20%的公司、個人都聚集在美國和歐洲也不奇怪了,在國內可能只有很少的一些做創新的組織和個人。(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美國經濟危機和中國的崛起,能否在未來數十年將20%的創造中心東移到亞洲,讓我們拭目以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