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邏輯既符合創業者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大公司需求。看一個問題:當大公司開放后,公司內部的業務就立刻分為兩個種類,平臺類和非平臺類。平臺類就是人人、開心、新浪微博、QQ空間這樣的社交網絡或者百度框計算和蘋果AppStore這樣的供需界面,非平臺類其實就是CP,內容提供商,比如游戲、資訊、視頻,往平臺上嫁接的服務。非平臺類就會立刻受到來自外部的競爭,比如,美團網就可以在人人網上跟糯米網競爭,網易科技的新聞就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跟新浪科技競爭,奇藝的視頻就可以在QQ空間里跟騰訊視頻競爭。這是開放的后果。
問題來了:既然是兩類業務,那它們各自的待遇、關鍵任務、心理的分化怎么應對?社交網絡相當于一個真實的國家,搞平臺的就相當于主管部門,要管理和監督,搞內容的相當于商人,靠買賣牟利。之前是大鍋飯,一起掙錢一起分,現在是搞活市場。平臺要做強,就不能照顧自家的內容,甚至要清洗掉自己的不好內容。這下就殘酷了,以前是親兄弟,現在是商場博弈。以前,內容方可以天然的占有自家的平臺資源,好壞都是我了。現在,對不起,你要占我的資源,先去跟外面人競爭。
這里就會有一個既客觀又可觀的壓力:劣幣被驅逐,良幣自奔前程。之前就靠平臺照顧活著的不好的內容,劣幣,逐漸被淘汰。而那些能制造好內容的人,良幣,就更傾向于獨立創業。老板再給你發期權,也不如自己當老板強。對不對?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離職率逐漸上升。并且從平臺公司最切身的利益來講,平臺本身才是最重要。做內容這幫人的去與留,除了可能在短期內影響收入,不再是傷筋動骨的事情。
話題又繞回去了。不僅是創業者期望大公司搞創新工場,大公司本身也有搞創新工場的動力。即便內部發展業務,也要先進類似創新工場的孵化器,你先自己做,跟外面人比,做得好了,就上平臺推薦,否則不行。你用的每一份資源,都要量化,算成錢。別像之前封閉時期,找到塊資源推薦就能涌進來潮水般的用戶。跟房地產企業拿地那樣的,發的是政策財。
這樣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刺激創新。如果是封閉,內部人做的就得拿資源推薦,況且用了公司資源就得看到效果,要有KPI。這樣,是個地球人都會照搬現成的模式,因為最簡單、最快速、風險最小。而如果開放,即便內部人做的也要跟外部人PK,要先孵化,要自我證明有競爭力才能拿到平臺上推薦,這樣就必須創新。早就聽說陳天橋就是這個做法,內部的項目先自己蒙著頭干,等自己摸索出了套路,有了一定的用戶,再用集團資源推。
如此看,開放還真是一個好東西。就像市場機制,最大限度的優化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而封閉就像國企。國企有什么都自己搞的傳統,食堂、學校、醫院,就好比一個公司什么都自己來。開放就是讓市場來提供,我只選價廉物美的。國企變成市場,就是把食堂、學校、醫院都拆分出去,自負盈虧,另搞一套機制。好像聯想就這樣改革過公司食堂?據說食堂還因此迎來了大發展。
憧憬一下未來,開放的公司就是三橫一縱。三橫,就是三個平臺,核心的產品平臺,比如Facebook.com、QQ空間、百度框、蘋果 AppStore,再就是一個孵化平臺+一個資本平臺。孵化平臺類似于創新工場,資本平臺既可以投內部孵化的也可以投外部野蠻長大的。Facebook的 fbFund,Google的GoogleVentures,新浪和騰訊的基金,百度投給奇藝們的錢,都是通過這個資本平臺花出去的。之所以把它們叫做平臺而不是公司的事業部,就是要獨立。看三年、看五年,來獨立核算自己的收益率,而不是只為公司內部服務。
一縱,就是N個CP,內容提供商。有自有的,有占大股的,但更多是占小股像聯邦的;它們可以是之前的傳統業務剝離出來的,也可以是孵化出來的,或者投資圈進來的。總之是相對于橫向的平臺不一樣的體制。
此文純屬個人角度,請勿對號入座。(文/云科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