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并不笨,但還是會上當受騙。多年來,優秀的銷售人員就善于利用人性的弱點。隨著行為經濟學的蓬勃發展,對于人們容易使自己落入精心設計的騙局的這種心理缺陷,我們有了更精確的說法。從心理學角度,人們愿意買0.99元的東西,不買1.00元的東西,這種現象叫“左位效應”;有時人們會花錢辦健身卡而從不使用,這叫“樂觀傾向”;有時該退貨的東西不去退,這叫“購買后理性”。那些互聯網巨頭,從亞馬遜到Zynga,用了同樣的手段引誘我們上他們的網,玩他們的游戲,買他們的東西,他們自己則發展成互聯網巨頭?纯次覀兪窃趺幢缓鲇频模有我們怎么自己忽悠自己的。
亞馬遜
去掉那些小小的不便就能改變人們的決定。Eric Jonhnson和 Dan Goldstein曾經做了一個研究,他們向人們詢問“你是否退出器官捐贈計劃”,設計選項時,他們不是直接問“你是否愿意捐贈?”(預設為‘不捐贈’),而是問他們“你是否愿意退出器官捐贈計劃?”(預設為‘捐贈’),這一變化使支持捐贈的回答從40%上升到80%。這就是“預設”的力量。我們都明顯傾向于做最不費力的選擇。
對大多數人來說,亞馬遜就是那個預設的選擇,因為大家的信用卡號碼和地址都在這個網。如果我們問一下:在其他網重新輸入信息省下的時間有多少價值?他們會說:沒多少。但是,在作出購買決定的那一瞬間,我們并未細想,輸入那些信息看上去太可怕了,結果還是選擇了亞馬遜。
亞馬遜還用兩種方法巧妙解決了運費問題,而運費對于許多顧客來講都是心理障礙。第一,亞馬遜的Super Saver Shipping,25美元以上免運費。這樣,許多只買一件商品的交易變成了一次買兩件,人們為了省運費,常常再買一本書或一張CD。更有趣的是亞馬遜的Amazon Prime, 這種方式我用了多年,運費一年79美元封頂,這樣幾乎我買的所有商品都免費2日送到。我想這種方式使亞馬遜的買家消費的更多。原因有三個:一、知道這一家免運費,我們就不會去搜索另一家店。二、一上亞馬遜網,運費就不再是心理障礙,于是就屢次沖動購物。三、因為我們已經付過運費,運費就是已支付成本,我們會再買東西來使用付過的運費,攤薄成本。
NETFLIX
因為深諳公眾心理,NETFLIX成為日進斗金的一家公司。在傳統的音像店,顧客常常會糾結:要么支付超期的租費,要么就得還掉沒看的DVD. NETFLIX不僅沒有超期費,還有無數的電影可供選擇,使每個用戶都有一大串電影列表要看。仿佛建立了一個使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電影的智能系統,誰不想要呢?
然而,實際上用戶并沒看他們想象的那么多的DVD。(對NETFLIX當然有利,省去郵費提高利潤了)。為什么? 因為NETFLIX讓我們選的是將來想看的電影,而我們不善于預測自己以后想看的電影。
這里是Danial Read和另外兩位作者的文章,文章表明:人們理論上想做的事,和他們現在想做的,是十分不同的。他們要求被試者在一組高雅電影(如:辛德勒名單)和一組通俗電影(如:我的表弟Vinny)中選擇電影,如果問他們:一段時間后想看什么電影? 他們會選擇高雅的電影。如果問:現在想看什么?多數人會選通俗電影。理論上,我們想當看嚴肅電影的人,就連法國人也不例外?墒牵裉觳豢础R虼,那個長長的播放列表只是一種渴望,里面都是我們向往卻不會去看的電影。
現在NETFLIX提供視頻傳輸,我們也不看DVD了。有視頻傳輸,我們的選擇就不止是自己想看的電影了,付了錢,我們有權隨時隨地看隨便哪部電影,雖然實際上并沒看幾部。
Groupon
對我而言,Groupon之類的網站的驚人之處不在于它的海量折扣,而是這樣一個事實:它把目標消費人群從買便宜貨的尷尬心理中解放出來了。假如調查Groupon用戶如何看待剪下報紙上的折扣券去買東西,大部分用戶一定是鄙視這種行為的。
其實,人們對折扣券的偏見是真實而廣泛的!断M者研究》雜志近期的一篇論文發現:人們把折扣券使用者身邊的人看做窮人,那些使用折扣券的,就不用說了。然而,使用Groupon,大家就都認可,單單從Groupon這個名字上,就能看到這種認可。
在改變人們行為這方面,群體行為觀念是一個有力的動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Noah Goldstein, 幾年前主持了一項研究,主題是:如何鼓勵酒店毛巾的重復使用。一次實驗中,他們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提示牌:第一種,毛巾重復使用有益于環境的生態訴求,35%的顧客服從了所作的提示。第二種增加了社會因素:被請求參與活動的客人中,有75%的客人多次使用了毛巾,…他們確實對環境有益。結果服從提示的客人上升到44%。
Groupon的時間限制是它的另一利器,顧客只有一天時間決定是否購買折扣券,鎖定折扣。一般來說,我們不買東西,也不會排除以后購買的可能,因為永遠可以回去再買。但在Groupon, 必須明確選擇,你的選擇就不是不買折扣,而是以后再也不能買。面臨這樣的抉擇,顧客就會考慮如果不買,以后會有多么后悔,因為不想后悔,所以愿意現在就買。
Zynga
幾年前,我和別人合作一篇論文,是關于人們如何看待商品價值的。我和我的同事們做日本折紙,折動物,然后讓他們為自己的作品報價。結果:他們為自己的折紙報出高得離譜的價格—與他們為此付出的時間成正比,所謂的“宜家效應”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人們筋疲力盡地花幾小時安裝好一個搖搖晃晃的瑞典書架后,書架就變得完美而且有價值了。
對于Zynga的 FarmVille和其他社交游戲的魅力,這無疑是最好的解釋。人們一步一步建立農場,他們投資了,農場就有價值了。總之,過程越復雜,難度越大,越費時間,我們就越喜歡自己的作品,對游戲就越有興趣。
社會因素也強化了人們玩這種游戲的愿望,游戲中許多活動都有相互性,人們給你有用的東西,你應該報答他們。經濟學家都知道:相互性是一種極其強烈的動機。Ernst Fehr專門對所謂信任游戲做了突破性的研究,在游戲中,玩家需要做出二選一的選擇:1. 自己獨得10美元。2. 給第二個玩家40美元,他知道:自己如果選第二個,第二個玩家也要做出選擇,自己獨占還是與第一個玩家平分。
從理性出發,第二個玩家應該選擇獨占,既然知道這一點,第一個玩家也該選擇留下10美元。但是真人玩的時候,人們表現得互相信任而且知恩圖報,表現得并不理性。有人對我們好的時候,我們會報答他們,在FarmVille中,報答就是花越來越多的時間玩這個游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