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
確切的說,我算不上臉譜一代,但我有臉譜賬戶。而且,我在大學里教的800個學生,幾乎個個都迷戀臉譜,就連上課也在用。有幾個學生告訴我,考試之前,他們會登錄臉譜,然后把電腦遞給一位朋友,讓他修改密碼,直到考試結束再把密碼告訴他們。回顧臉譜的發展史,很明顯,這家公司不斷創新,挑戰我們有限的自制力,這個特點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回到臉譜。
臉譜的高明之處是它的留言壁:這是一個我們可以發表言論的公共空間,其他人也可以添加意見。空間里,大家都是朋友,你會覺得自己有義務回應那些留言,評論別人給你的留言,然后再為別人寫留言。
我們還想在留言壁上展示自己。這就像我們經營管理自己的財產一樣,財產也反映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學家Sam Gosling的研究表明:想了解一個人,不一定非得花時間和他相處,通過了解他的財產可以了解得更多,留言壁也一樣,其實是自我的一個櫥窗。)大家都想要一個介于真實自我和想表現的自我之間的自我,這樣大家就有動力不斷監管和維護那個個人空間。
臉譜使人上癮,也許還因為它用一種比較便宜的方式提高了我們的地位。當年,臉譜推出禮品服務時(現在已停用),人們紛紛提出質疑:有誰會花一美元去買一個虛擬的禮物去送朋友呢?可是,這個服務推出的前10個月,就送出了2400萬件禮物。因為我們既想裝作慷慨大方,又想扮演收到很多禮物的人,從這兩方面我們都得到了巨大的社會價值,換算成一美元買多少地位,絕對物有所值。
蘋果
如果你是蘋果用戶,你一定注意到了iTune 和App Store的購買過程中的一個現象,一般顧客會在幾小時或幾天后通過email收到發票,也許蘋果是為了成批處理信用卡交易以減少交易費用,這為公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利益:這種延遲減少了經濟學家所說的“付款之痛”。
假如我開了一家餐廳,我算好了:一道20美元的菜20口吃完,一美元一口。我提議這樣付錢:一口50美分,不吃的不給錢,你吃的時候我數。這主意看起來不錯,可是吃的樂趣何在呢?大部分人寧可用傳統方式付錢。因為如果消費和付款同時發生,我們就沒那么開心了。App Store的交易就像一口菜付一次錢,在這種交易機制下,錢自動轉出了你的信用卡,可是一段時間后你才收到發票,把消費和付款拆分為兩個過程,減少了“付款之痛”。
延遲收費是為臉譜帶來了好處,但蘋果公司在定價上犯了錯誤,賣得太便宜。有一種經濟現象叫“價格固化”,意思是:買家為一個產品愿意支付的價格受第一次定價的限制,一旦價格固定下來,就不能不受這種限制。蘋果的應用程序都是花了許多功夫開發的,但在App Store, 人們的心理預期價格是不超過4.99美元,而且多數應該是0.99美元。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對初次使用的人,不該讓他們免費使用,即使只收10美分也好。免費是一個太大的誘惑,把人們愿意付費購買的產品的價格也拉下來了。
我們怎么欺騙自己?
對網絡世界的種種誘惑,我們只能責怪自己。回顧過去幾年,我們對email的依賴達到這樣一個狀態:每個人都認為他人在時時刻刻查看郵件。對多數人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我的朋友,商業分析專家Ken Rona 的研究表明:如果對每個郵件收取一定費用(一封5美分),就能使人們在寫信時逐字逐句斟酌,從而提高有效性。然而,就像其他習慣一樣,對電子郵件的依賴,大家都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我曾經嘗試只在晚上查閱郵件,結果我去開會,發現會議在會前15分鐘被取消了。
為什么會這樣?大部分郵件是沒用的,而正因為我們不斷查閱郵件,才產生了這些無用的郵件。著名心理學家B.F. Skinner和 C.B. Ferster的研究表明:隨機強化比規律強化對人們行為的影響更大。一只鴿子按按鈕100次,給它喂食一次,它會不停地按。如果隨機喂食,有時按50次以后,有時100次以后,鴿子會更努力地按。即使不再喂食還繼續按按鈕。電子郵件也一樣,我們一次次得到了重要信息,看到郵件來了,就不由自主地去看,雖然發現這封信毫無意義。
我們還經常被一種古老的技術所愚弄,它就是日歷。日歷把沒有計劃好的時間顯示為空白,它鼓勵我們用事件來填滿這些時間。假如日歷上未來的時間不是空白,假如事先就填好的,比如填上思考、寫作、計劃等等,設想一下,我們和日歷互動的方式會有多么不同。我們就不會輕易忽視機會成本,每次我們接受一項使命,就意味著放棄其他東西。
日歷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行為經濟學家Gal Zauberman 和John Lynch所說的“資源充裕”現象。他們的研究表明:人們在計劃未來的時間和金錢時,對時間和金錢的彈性(充裕程度)總是過于樂觀,對時間更加不現實。Lynch,我的導師,曾經給我們一個忠告:如果有人要你一年后做一件事,先問自己:今后兩周我會不會做這件事。看看日歷,好像從現在起一年內我們都無事可做,而實際上,明年的普通的一周和今年的一周不會有什么不同。
當然,日歷沒有變,而我就繼續做不在日程表里的事,繼續浪費時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