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
建行為什么要做電商? 這也是銀行業都適用的問題。
首先是客戶。為什么建立電子商務就可以找到客戶?銀行業有一句話:對客戶的爭取,就是爭取客戶的時間。假如按照客戶的要求搭建一個平臺,就能贏取客戶更多的時間,同時拓展更多的客戶群,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很多銀行都在積極嘗試。歸結起來,銀行做電商的本質并不是做商城和零售,更不是去做供應鏈,而是為了更好地經營自己的客戶群,提高客戶黏性,通過金融的手段,讓客戶得到更好的服務。
第二個是數據,這點至關重要。事實上如今銀行的被動局面,是因為早年前錯過了發展支付的絕佳時機。而現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并不會向銀行提交交易細節。比如一個人用支付寶支付了5000元,銀行只知道自己的持卡人消費了5000元,而對他買了衣服還是鞋子一無所知。因此而產生的銀行“脫媒”現象愈演愈烈。
如果銀行知道用戶詳細的消費數據,那么銀行就可以向個人用戶推薦關聯的理財產品,或向企業用戶推薦相應的融資產品。也就是說,通過發展電商掌握更多更真實的交易數據,掌握客戶消費行為,這也應該是銀行做電商的根本意義。
據建行善融高管表示,所有的金融服務都是基于對客戶的認知和判斷,在傳統行業里,銀行要對客戶分析、了解、評估,然后做出相應的服務設計,數據都是靜態不連續的,并因此受到了制約,甚至承擔了風險。“這兩年我們推出了一個網絡E系列的貸款業務,通過和互聯網公司合作,由他們在源頭提供客戶詳細的數據,基于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建行做出了新的融資貸款產品。”
在這個領域,金融服務的創新機會也許并不在金融資源的掌握者手里,往往在數據資源的掌握者手里。不想受制于人,只有尋求掌握更多的信息流。不要以為銀行電商的對手一定是阿里巴巴和京東,銀行不是要經營電商,而是要以金融的核心優勢經營客戶和賺錢,因此他們的對手仍在銀行之間。
第三個誘因是融資。在電子商務這個大環境中,融資是永遠的剛性需求。以阿里金融為例,小額貸款平均值是7000元,利息甚至能達到年息22%。但因為周期很短,周轉率高并以日息結算,最終十幾元的利息大家都能接受。長尾效應掩蓋了本身的高毛利,據了解阿里金融可達到日息百萬。
這恰恰是掌握資金流的銀行本該做的事情。將中小企業通過高轉化率的小額方式拉到線上。而對大企業來說,建行通過將其轉化為供應鏈金融的方式,在善融的平臺不斷進出,以賺取手續費利息等方式,逐漸實現“以融帶商,以商帶融”。
最后是廣義的發展。開拓互聯網金融業務,是要建立一個以面對外界的壓力和自身的不適,任何一個龐然大物的轉身都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力量。而抓住資金流和數據流,聯姻電商將會成為銀行未來的標配。而這中間,誰率先把電商做成一個開放平臺,誰就搶占了先機【創業網 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