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打車行業已經被解讀了很多,我們關注產品本身,也討論了產業格局。但我們忽略了一個群體——的哥。作為產品的“最終使用者”,的哥對產品的認可,遠重要于業內其它要素。近日筆者偶然采訪了一個出租車司機,他的一番話道出了打車App線下推廣的悲劇。 馬師傅,男,北汽出租車公司司機,年齡35歲。從事出租車行業4年。他用濃重的京腔兒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在線打車領域似乎吆喝的要比買的好。 “白瞎了!哪些APP都是白花錢!” “燒錢”已經成為現在打車APP線下推廣的不二手段。其中不乏企業為了推廣自己的軟件送手機、乃至送平板。 上車時我發現馬師傅左手邊一直放著一個很“安靜”的手機。 “那是某APP公司送給我們的,里面帶一個號碼和已經裝好的打車軟件。”馬師傅說。“隊里說免費送我們一個手機,號碼是已經設定好的,以車為單位,一個車一臺,隊長要求每天開著里面的一款打車軟件。” 筆者發現,手機為一款非常普通的TCL智能機。馬師傅說:“這款手機,商家沒收我們錢。此前一個公司來我們這里推廣,給了我們一人一個平板電腦,讓放到駕駛室。但那個東西太大了,很不方便。而且還要收我們300塊錢押金和每個月25元的流量包月費。最后隊里的人都退了,沒一個人用,全白瞎了!” 顯然對于打車App企業的“殷勤”馬師傅完全不領情,其推廣效果也可想而知。 “根本沒人用!不來活兒” 在馬師傅眼中,打車App和出租車公司里的某些領導,有著說不清的關系。出租車司機每周都要回隊里開一次會,打車App公司往往會利用這個機會,向出租車司機宣傳自己的產品。某打車APP公司知情者稱:“往往為了這樣的機會,我們需要送一些紅包給出租車公司“領導”。”而實際效果怎樣呢? “其實,我們當時還真試了試這些軟件,但是,真的沒啥效果。”馬師傅打開了某款軟件并給筆者演示。在行車的半個小時中,軟件的確沒有任何響應。 同時,馬師傅向筆者透露,現在隊里有20來個師傅,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軟件。而平均每天每個出租車司機會“接活”20-30個,由打車應用帶來的乘客不足十分之一,實在有些“不值當”。 “實惠不?來活兒不?” 雖然馬師傅對于這些互聯網產品有些“冷淡”,但對于打車APP企業來說,爭搶線下資源是必然的,而出租車司機在乎的往往不是用哪款軟件。馬師傅說,這些應用在他們眼中都是一樣的。選擇的依據也很簡單:實惠不?來活兒不? 1、“實惠”:在出租車眼中,他們希望這些APP是“免費”的,這里主要說的流量及預設的硬件押金。司機們當然希望這一切都是不要錢的。 2、“來活兒”:招攬乘客是這些應用的基本功能,誰能降低空駛率出租車司機必然會用誰。 馬師傅說,平均他每天在路上跑400公里,有八分之一的時間是空駛(約50-60公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減少這部分時間所占總運營時間的比重,這也是他希望嘗試更加有效的打車軟件的原因。 結論:燒錢者必死! 筆者悉數了一下,僅馬師傅這輛車就先后裝過三款打車App,但最終沒能有一款打車APP得到認可。在采訪某打車APP創始人時,筆者獲悉“現在公司絕大部分的錢都花在了線下推廣上”。而在業內,多家類似應用也正在進行市場拓展,在參訪的幾家公司中,無一例外,各公司均將在2013進一步擴張,而方向主要是在一線城市繼續搶占線下資源,同時拓展更多城市成為其新市場。 在線打車市場走到今天,產品、乘客、司機的三個市場均未打開,以重模式盲目的進行線下推廣,必然將導致資源的大量閑置和浪費。而對于這些“用硬件來推銷軟件”的打車APP企業老說,其所做的推廣,真的是“白瞎”了。 另一方面,過分強調線下推廣,必然疏忽了產品體驗。作為一個需要的哥和乘客都滿意產品來說,傾重任何一方都將產生用戶信任度、滿意度下降的情況。 最后奉勸各位打車App開發者一句:用戶體驗牛則產品牛!只會燒錢者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