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重現一下沒有電商購物之前的一個情形:吃罷晚飯,在CCTV或者某個雜志、報紙上看到某個服裝品牌的廣告,說的挺邪乎的,頓時心動了,覺得不錯,可以買,但必須要等到明天上街才可以。
第二天一早,吃罷早飯,蹬著自行車就進縣城了,剛到城關,就看見路邊大樓外墻上一個巨幅廣告牌,正好是昨晚上在電視機廣告上看到的,于是乎,照著上面的地址直奔店鋪而去。
這里面就有一個完整的信息流在引導消費者,CCTV是信息流的第一個節點、墻體廣告是信息流的第二個節點、最終信息流在店鋪匯聚,完成最后的信息流實現變現。
我們做實體店經常把客流量掛在嘴邊,其實在這之前,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客流量的本質是什么,只知道說客流量少、進店的人少,通過上面的這樣一個描述,我們知道了,其實客流量的本質就是信息流,與其說終端店鋪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爭取客流量,還不如說,是通過各種信息節點形成一種信息流的匯聚,當顧客進店買單了,即完成了信息流的兌現。
因此,我們就次可以得出一個偉大的結論:零售的實質就是信息流的兌現,而零售工作的實質就是如何有效的管理信息流。
以前,我們在CCTV上看到一個品牌的廣告信息,那只能第二天去買,但這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因為,我們很難確保第二天是否會把這個廣告信息給忘掉,在品牌廣告水準越來越差的情況下,這種不確定在不斷增加。
但電商卻完全不同,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雜志上,抑或在涮微博時無意看到的,當某個品牌的信息足以打動我們時,我們就可以立馬去完成購買,電商讓信息流的兌現更加快速—-某些還對電商持懷疑態度的人,看到這里可以去撞墻了。而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支付技術的完善將更加促進信息流的變現。
因此,可以再次得出第二個結論:零售只是電商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電商的本質是信息流的兌現,電商運營工作的實質還是對信息流的有效管理。
我們現在天天掛在嘴上講的所謂的轉化率,其實就是信息流的兌現能力。
品牌才是信息流的最核心的流量通道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很多人瞎嚷嚷著要業績,要銷量,但就是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電商是信息流的兌現這個本質,搞清楚這個實質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就好搞了。
我們知道,以前做電商,做天貓靠什么帶來流量?就是打爆款,搞特價,現在天貓不是很鼓勵這種做法,所以現在大家就集中燒直通車、鉆展,其實都是為了增加流量。
但大家慢慢發現,現在無論怎么燒錢,流量都起不來,為什么?打個比方,天貓好像是一個大的水庫,水的容量是有限的,所有的品牌都在喝水庫的水,品牌越來越多,大家能分到的水就越來越少,以前你花一塊錢可能買到5升水,現在你花10塊錢才買到3升水。怎么辦?大家都盯著一個鍋里,這絕對不是長久之策,所以,天貓一再強調,要做品牌,要有品牌意識。因為每個品牌本身都有自己的粉絲,都有號召力,通過品牌帶動粉絲來天貓消費,這即增加品牌的銷售,也潛在提升了其他品牌的銷售。可以說,天貓積極倡導走品牌化之路,是解決水庫的里面的水不足的第一個辦法。以后還靠天貓水庫里那口水的品牌不是做不大,就是會渴死—–別的品牌越做越大,吸水的能力就大了—-吸別人的水,讓別人無水可吸,只能死路一條。只有品牌做大了,品牌有號召力了,品牌的涓涓細流才最終在天貓的水庫形成大海,這樣天貓就會有了雄霸電商的本錢。
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合作其實就是想把微博水庫里面的水放到天貓來,這是天貓解決水庫容量的第二個辦法。這個辦法還只是打開了微博的閘門而已,至于微博里的說能不能水到天貓去,還得靠品牌來引流。所以,品牌將是電商信息流的最核心的流量通道。
而傳統品牌所缺失的恰恰是品牌的建設能力,這些品牌在傳統渠道混得都如魚得水,好不自在,原因就像我前面講的,傳統渠道面對就是那么幾個小眾客戶,吃好喝好,把貨壓給他們,賣不動怎么辦?放培訓大師啊,搞會議等等—所謂的培訓大師,其實就是廠家壓貨給渠道的一個幫工而已。
大眾化的市場,面對的消費者千千萬萬,我們不知道這些消費者在哪里,在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他們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購買我們的產品,所以說面對這些千千萬萬隱藏在網絡世界的顧客怎么可能像實體渠道那樣一個一個的去洗腦?
可以說在批發流通渠道所積累的經驗在電商這里都已經失去了用武之地,甚至會成為電商運作的絆腳石,如何在大眾化市場有效的吸引更多顧客、更多粉絲的關注呢?答案就是品牌。
如何將電商進行品牌運作或者說電商成為品牌戰略的一部分,對于傳統品牌而言,已經迫在眉睫,不解決這個問題,瞎嚷嚷要流量、要業績都無濟于事。
我跟那個做手表的講,與其急切的想要銷量,不如老老實實的把品牌做好:產品進行優化,視覺進行強化,文案必須精化,這些東西要差異化,然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推廣、進行引流。直通車、百度引擎其實就像我們在實體店派幾個人站在店門口,看到一個人在門前經過就死拉活拽的拖進店里,但這樣野蠻拉客能提升轉化率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