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用戶,即便有了這些Apps,人們真的有時間去打開它嗎?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當人們已經花了大量時間在微信上時,打開其他Apps 的時間就相應減少。李志飛自己就很典型,“我現在80%的時間都花在微信上,以前我手機上裝了各種各樣的Apps,現在,‘出門問問’能滿足我在移動上的大部分需求。”
2010年,《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發表過著名的《Web已死,Internet永生》一文 ,他認為,盡管你在上網,但再也不是通過Web的形式了,而是各種Apps 。確實,App Store誕生5年來,改變了我們上網的方式,似乎App 已經一統天下。
不過,回過頭看,從信息天生追求自由流動的角度,App永遠沒有、也不可能一統天下,伴隨App將死的爭論從App誕生那天起就從沒停止,事實上,App這種形式從誕生那天起就是一種妥協和過渡階段的產物。
2007年,當喬布斯發布第一代iPhone 時,上面只有幾個自帶的 Native Apps(本地應用或原生應用)。那時候蘋果希望開發者開發Web Apps,可當時的技術并不足以支持Web Apps Cye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尤其付費問題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難關。在此過程中,iPhone 越獄程序出現,隨之而來的是未經蘋果官方認可的Native Apps 。基于各種考慮,蘋果最終于2008年春天發布針對iPhone 的應用開發包(SDK),這才有了后來的App Store。
如今,隨著HTML 5 技術的成熟,之前受制于技術原因的各種問題有望得到解決。李志飛一直很關注Web Apps和 Native Apps 二者的發展趨勢,他認為, 長遠來看,Web 肯定會成為主流, “互聯網之所以吸引人,因為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可以快速更新迭代,目前的App Store是一個反潮流的做法。”而微信,其實就是一個Web。
為什么是微信?
要知道微信公眾號未來會如何演進,首先需要理解微信到底是什么。
某種程度上,微信其實是一個I/O系統,微信公眾平臺也公開表明“不是營銷平臺”,目前的公眾平臺不是一個App Store,它沒有排名、沒有推薦、沒有分類,上面的公眾號也大多是傳統企業賬號,而在真正的App Store中,則以互聯網公司產品、游戲應用等為主。
這就決定了微信公眾平臺上存在著不同于App Store的顯著應用類別和玩法,比如銀行、航空公司、生活服務網站可以借助微信搭建一個輕便的客服體系,作為一個溝通工具,微信最強的屬性還是信息的流動,任何解決溝通和信息不對稱的移動應用都能在微信公眾平臺如魚得水。
某種程度上,今天之所以是微信開始成為企業在Apps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根本原因在于微信真正的價值是一種信息的匯聚與通聯,借助強大的ID體系它讓信息更有效的流動并形成循環,改變了App Store模式下信息被封裝在一個個互相獨立的App中彼此割裂無法順暢流動的窘境。
微信負責人張小龍在接受《商業價值》雜志采訪時曾經說過:“不管世界多么復雜,溝通的核心就是解決對象與信息的關系。”抽象的來說,對象其實對應的就是ID,信息只有圍繞ID流動而不是封裝在Apps內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么Apps模式在過去幾年廣受詬病的原因,一個用戶的手機中可能裝了數十款應用,但應用彼此之間隔著高高的墻,有時候做一個決策,用戶需要同時打開若干個Apps才能完成,這種窘境也是為什么能夠關聯不同Apps的IFTTT會如此受到歡迎。
從這個視角去看,微信公眾號其實是一個加強版的IFTTT,它更強大之處是在于其ID體系,圍繞著ID,信息從孤立到能夠自由流動,而微信扮演的角色,則是一個滾滾奔騰起來的信息河流的樞紐。
事實上,蘋果能夠成就一個生態系統的重要標志正是他的ID體系,只是蘋果ID更多是被用來作為下載應用的門票,當蘋果平臺上產生數以萬計的應用,這些應用進而不斷創造數以億兆的信息時,信息依舊圍繞各自的Apps相互隔離,蘋果ID并沒在幫助信息的流通與匯聚上扮演太多角色。
這恰恰是微信的機會,這個擁有4億用戶的龐然大物讓自己從App變成一個平臺,ID體系最大的價值在于在龐雜而混沌的海量信息中疏通了道路,打掉了障礙,讓信息得以順暢流轉。
ID化讓微信成為一些企業在移動互聯網從App向Web過渡階段的一種成本較低的最佳選擇,當然,冰山背后,一個更大的冰山正隱隱浮出水面,這個大家伙同樣擁有強大的ID體系,并有可能在未來的Web app時代成為新的信息中轉樞紐。
在蘋果風頭正勁的過去3年里,谷歌一直在全球范圍內力推Chrome的普及和跨平臺化,甚至推出Chrome OS的筆記本電腦,這背后是以Web Apps為核心的一套生態體系。借助統一的Google ID 讓未來web端自由流動的信息實現高效整合,而這恰恰也是Google的使命,因為只有信息充分高效流動作為前提,未來移動端的搜索才會大有可為。
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再是移動互聯網信息匱乏的拓荒期,當信息產生的足夠多,連接人與信息讓信息高效圍繞人來流動的ID的價值就越來越大,這是過去的蘋果,現在的微信和未來的谷歌能夠站在產業制高點的核心所在。
脫離了對人的服務,再多的信息毫無價值,不論是現在軟件層面的ID化還是未來設備的ID化,其背后都對應著一個巨大的機會——高效地聯通人與信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