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闡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比特幣就此問世!討論組的老鳥們曾未聽說過他,有關他的信息也寥寥無幾,還都隱晦不明甚至自相矛盾。不過自互聯網誕生以來,電子貨幣因其方便和難以追蹤性,并能脫離政府和銀行的監管,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本文講述了比特幣的發展史。
從誕生到大紅大紫
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闡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比特幣就此問世!討論組的老鳥們未曾聽說過他,有關他的信息也寥寥無幾,還都隱晦不明甚至自相矛盾。網上簡介顯示他在日本居住,他的電子郵箱地址來自德國的一個免費服務站點,萬能的谷歌上也沒有他名字的任何相關信息,顯然,“中本聰”是個假名。不過即便中本可能已經成為謎團,他的發明讓一個困擾密碼學十年的難題“灰飛煙滅”。自互聯網誕生以來,電子貨幣因其方便和難以追蹤性,并能脫離政府和銀行的監管,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上世紀90年代,一個名為“密碼朋克”的密碼破譯組織就致力于創建電子貨幣,但付出的努力沒收到任何成效。同樣在90年代早期,密碼破譯者大衛·喬姆創建了一個匿名系統——“電子現金”,也失敗了,部分原因是依賴于政府和信用卡公司的現有基礎設施。之后各種電子貨幣嘗試者不斷涌現——比特金(bit gold),RPOW,b錢(b-money)……,但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設計電子貨幣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是重復支付問題。倘若電子貨幣僅僅只是信息,擺脫了紙張和金屬有形化的局限之處,那該怎么阻止大家像復制文本一樣,輕易地復制粘貼,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呢。傳統解決方案是應用中央票據交換所,所有交易匯總成實時總賬,這樣,如果有人剛用掉一個電子貨幣,他就不能再重復使用了。實時總賬讓騙子無機可乘,但它還需要有信譽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
比特幣用公開分布總賬擺脫了第三方機構的制約,中本聰稱之為“區域鏈”。用戶樂于貢獻出CPU的運算能力,運行一個特殊的軟件來做一名“挖礦工”,這會形成一個網絡共同來維持“區域鏈”。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生成新貨幣。交易也在這個網絡上蔓延,運行這個軟件的電腦爭相破解不可逆密碼難題,這些難題包括好幾個交易數據。第一個解決難題的“礦工”會得到50比特幣獎勵,相關交易區域會加入鏈條。隨著“礦工”數量的增加,每個迷題的困難程度也隨之提高,這使每個交易區的比特幣生產率維持約在10分鐘一枚。此外,每達到21萬個區域,獎勵就減半,從50比特幣減到25,再從25到12.5,一直持續下去。這樣到2140年,比特幣將達到預定的2100萬枚上限。
中本聰的論文于2008年發表,當時政府和銀行管理經濟的能力遭到各方質疑,信用降入谷底。美國政府向華爾街和底特律汽車公司注入大筆資金,美聯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本質上就是大量印美鈔刺激經濟,金價上漲。比特幣不需要政治和金融(就是它們搞垮了經濟)保障——只依據中本聰的巧妙算法。比特幣的公開總賬看起來不僅使欺詐者無處藏身,還靠業已決定的發行量而使比特幣供應處在可控范圍內,這保證了像無限印錢的中央銀行和魏瑪共和國似的通脹悲劇,不會在比特幣身上上演。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成為挖到比特幣的第一人——他從創世區挖到50枚比特幣。約一年左右時間,他的發明只局限在一小撮嘗鮮者中。但漸漸地,比特幣的名氣超越了密碼界這座孤島。它得到了之前研究電子貨幣“前輩”的賞識。偉戴(Wei Dai)——b錢發明者,稱它“具有劃時代意義”;尼克·薩博——比特金發明者,稱贊它“是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哈爾·芬尼——RPOW幕后的杰出密碼破譯者,認為比特幣有“改變世界的潛力”。數字隱私倡導者電子前沿基金會最終開始接受比特幣的捐贈形式。
初期比特幣使用者小團隊開源軟件工程。新英格蘭編碼員加文·安德烈森花50美元買入10,000比特幣并創建了名為“比特水龍頭”的網站,毫無理由地向人們散發比特幣,純粹為了好玩。佛羅里達程序員拉斯勒·豪涅茨,他是第一個在真實世界使用比特幣的人,他花10,000比特幣在“棒約翰”叫了兩塊匹薩外賣。(他把比特幣發給英格蘭的一個志愿者,然后收到一份來自大西洋彼岸的信用卡訂單)。馬薩諸塞州一位叫大衛福斯特的農民在賣羊駝毛襪時開始接受比特幣付款。
當他們不忙著挖礦時,比特黨就試圖揭開中本聰的神秘身份。在一個比特幣聊天頻道里,有人自負地認為“Satoshi”在日語中是“智慧”的意思,其他人則懷疑這是四家科技公司名字的“拼盤”——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MOTOrola)。甚至連他的國籍也受到質疑,因為他的英語太地道了,簡直毫無瑕疵。
有人暗示,或許中本聰不是一個人,他代表一個有著未知目的的神秘組織——谷歌的一個團隊或是國家安全局。豪涅茨說:“我和自稱松本智的家伙通過幾封電郵”,豪涅茨曾有一段時間是比特幣核心開發成員。“我總認為他不是真實存在的人,我大概每兩周收一次回信,就像有人偶爾檢查郵箱一樣。比特幣的設計非常棒,不像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
中本聰很少透露自己的信息,他在網上談論的話題只限于源代碼技術討論。2010年12月5日,在比特幣使用者開始要求維基解密接受比特幣捐贈后,原本言談簡潔只聊業務的中本聰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參與到討論中。“不,不要這樣做。”他在比特幣論壇里發帖說,“這個項目需要逐步成長,這樣軟件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我呼吁維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幣,它還是一個萌芽階段的小型測試社區。在這個階段,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只會毀了比特幣。
接下來,就像他的神秘出現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中本聰又消失了。格林威治時間12月12日6點22分,就在他發帖爭辯給維基解密捐贈比特幣7天后,中本聰在論壇發了最后一個帖子,貼中談到軟件最新版本幾個無關緊要的細節,他的電郵回復也變得更加不穩定,最后完全終止了。曾是核心開發者的安德烈森是少數幾個和中本聰聯系的人。4月26號,安德烈森告訴編碼員:“今天早上,中本聰建議我們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應淡化‘神秘創始人’的話題。”最后,中本聰甚至連安德烈森的郵件也不再回復了。比特黨對他的離開感到悲傷和不解。但不管怎樣,他的發明已煥發出勃勃生機。
布魯斯·瓦格納說:“比特幣愛好者就像福音傳播者,他們看到了這項技術的魅力,這是一場巨大的運動,或者稱之為一種宗教信仰也不為過。在論壇上,你會看到這種精神,與自我無關,大家都在為改良比特幣而努力。”
比特幣的忠實信徒瓦格納
7月的一個清晨,50歲的瓦格納有著與年齡不符的黑發,像個精力旺盛的小伙。他正坐在自己OnlyOneTV公司辦公室里,這是一家位于曼哈頓的網絡電視公司。短短幾個月時間,他成為比特幣主要的布道者。他主持了《比特幣秀》這檔節目,宣傳這個新生貨幣并采訪比特幣世界的知名人物。他還負責一個比特幣聚會團體,并打算在8月舉辦第一屆比特幣“世界大會”。瓦格納說:“我被它給迷住了,五天五夜不吃不睡,像打了興奮劑,腦中全是比特幣,比特幣……”
瓦格納毫不掩飾他對比特幣的癡迷,他認為比特幣是既因特網后最激動人心的發明,“eBay是一只巨型吸血公司”,言論自由是“當代神話”。他預測比特幣的未來時一臉興奮:“我知道這不是股票,它不會有跌漲,它會一直漲下去的”。
有一段時間,他是對的。2009到2010年初,比特幣毫無價值,2010年4月開始交易的頭半年,1比特幣的價值低于14美分,2010年夏天比特幣交易開始進入黃金時期,由于供遠小于需,網上交易價值開始上升。到11月初,比特幣在29美分處沉寂多日后竄升至36美分。2011年2月,繼續升值,和美元的兌換率達到了1:1,此后比特幣穩定在87美分上下,也曾漲到過1.06美元。
今年春天,比特幣價格實現“大爆炸”式增長,《福布斯》報道的《加密貨幣》是刺激因素之一。4月初到5月末,從86美分升到8.89美元。接著,在6月1號,一周內竄至3倍,達到1比特幣兌換27美元。整個比特王國市值約為1.3億美元。一個自稱MB騎士(KnightMB)的田納西州人,持有371,000個比特幣,價值超過1000萬美元,是比特王國最富有的人。豪涅茨買匹薩花的10000個比特幣,如今價值272,329美元。“我覺得沒啥,那些匹薩的確好吃。”,豪涅茨說。
比特幣獲得了通常只有硅谷IPO和蘋果新品發布會時才有的關注。在自己的網絡脫口秀上,記者兼企業家賈森卡拉坎尼斯稱之為“一次根本轉變”和“近20年在科技商業史上見到最有趣的事。”知名風險投資家弗雷德·威爾森認為互聯網下一項大事件是“社會劇變”,他舉了四個例子——維基解密,破解PS,阿拉伯之春和比特幣。編碼員安德烈森接受CIA的邀請來到弗吉尼亞州蘭利總部,介紹比特幣相關情況。瑞典海盜灣創始人里克·洛克文奇表示要把全部積蓄換成比特幣。
比特幣的未來看起來充滿希望。馬克·薩普斯,這位能從ebay購買零件在布魯克林閣樓組裝一臺熱核反應堆的主兒,在弄到一臺舊ATM機后將它改裝成用于現金兌換比特幣的設備。在秘密互聯網上(必須使用Tor匿名軟件才能訪問),灰色市場“絲綢之路”允許比特幣參與交易;在這里,從止痛藥到機關槍,都可以買到。一個年輕比特幣使用者——現代柏拉圖,用攝影博客的形式記錄了自駕車跨國旅行,他在旅途中只用比特幣。比特黨中的錢幣愛好者開始憧憬可回收比特幣,想知道罕見的“創世區”比特幣到底價值幾何。
由于價格躥升,挖礦變得越來越流行,競爭者也隨之增多,效益開始減少。電腦配置的“軍備競賽”開始了,礦工紛紛為計算機尋找更先進的顯卡。第一批挖礦者使用的是自己現有的電腦,新一波礦工則購買配有高速GPU的廉價電腦,制冷用吵鬧的風扇,24小時開機挖礦。這波浪潮掀起了曬裝備熱潮。就像之前淘金熱潮一樣,人們爭相傳頌一個個匪夷所思的故事。阿拉斯加一個名叫達倫(Darrin)的“礦工”稱一只熊闖進了他的車庫,但謝天謝地沒有毀壞他的設備。另一個“礦工”則據說因電費飆升,警察突襲了他的屋子,懷疑他在種大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