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比特幣,終于迎來監管部門的表態。昨日,央行、工信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文《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比特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通知》昨日下午3:40發布后,比特幣價格立即跳水。比特幣中國網站上,24小時最高成交價為7050元/枚,截至當晚6:02,成交價已跌至5079.99元/枚,最低達到4521.13元/枚。
比特幣誕生于2009年,它基于一套密碼編碼、通過復雜算法產生,可以通過任意一臺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它有諸多優點被追捧者津津樂道:去中心化,全球流通,具有專屬所有權,更重要的是,稀缺性——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極限。
但這些所謂優點,在央行等五部委看來,則是另一番含義,正如《通知》指出的,比特幣具有四個主要特點——沒有集中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盡管被稱之為“貨幣”,但由于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的,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因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央行這番表態,給比特幣明確了身份:只是商品,不是貨幣。
從2009年誕生至今,比特幣價格始終暴漲暴跌。尤其是今年11月,比特幣價格突然飆升,從200美元/枚升至最高1242美元/枚,一度超過了金價。按此計算,僅11月這一個月就上漲了521%。
查看時間節點,比特幣價格的飆升,與其在中國的投資熱分不開。11月18日,國內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比特幣中國宣布,獲得總額500萬美元的風投。19日,比特幣價格幾乎以翻番的態勢突破6000元人民幣大關。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共有近20家比特幣的交易平臺,大部分平臺每天的交易量基本都達上億元。
分析比特幣價格的飆漲,投機心理占了很大的原因。而推動投機心理的,恰是現實世界對比特幣的接納,助長了這一虛擬貨幣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10月16日,百度上線國內首個接受比特幣支付的服務“百度加速樂”。此前,亞馬遜等眾多國外網站,也接受比特幣支付。日前,上海一家樓盤爆出消息,接受比特幣支付購房,在網上再次引起熱議。
究其實質,比特幣的火熱,是因為公眾預期其可以兌換以政府信用背書的貨幣,否則,比特幣只是存在于互聯網中的計算單位而已。人們之所以花重金購買,只是為了獲取暴利后拋出,就像玩擊鼓傳花的游戲,所有人都在賭“自己不是最后一個接棒的”。據報道,中國目前擁有比特幣最多的人李笑來,2011年開始購買比特幣,如今手里有超過1萬多枚,按市價已經破億。看似最大受益者的他卻認為,“比特幣就像一輛脫了軌卻絲毫不減速的列車,沒有方向,而車上乘客無一不帶著恐懼。”而五部委的一紙《通知》,算是對這場賭局敲了警鐘。針對目前市場上眾多的比特幣交易網站,《通知》要求對其進行規范管理,同時要求各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等,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并防范洗錢風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