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部中國最古老,最神秘的經典著作。人們覺得它深奧難懂,又非?释J識它、了解它、掌握它。但幾千年過去了,在變化莫測的社會中這部神秘的經典卻成了一些人卜命算卦作業的工具。臺灣學者曾仕強教授《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而“易字”就是變化的意思,六十四卦只是表示一種現象根本沒有好卦、壞卦之分。而《易經》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認識自我從而作到“持經達變”,“通達潤懷”。那么《易經》是不是很難看懂呢?曽仕強教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易經,又是如何學習的,又是怎樣通過學習而逐漸了解社會和認識自我的呢?
我的名字叫曾仕強,可是我三十九歲的時候,我的身體非常的衰弱,簡直是一點都不強。我總覺得頭重腳輕,兩腳無力,那時我的辦公室在二樓,可是上下樓梯我都要小心益益地扶著樓梯走,生怕摔交。我就很緊張,年紀輕輕搞到這地步,怎么辦?我利用周末時間回到家里,把我的情形向我爸爸匯報。我爸爸愣了一下,說:早叫你讀《易經》,你為什么不讀呢?我說讀《易經》和我生病有什么關系?他說,當然有密切的關系。我說,我所知道的《易經》只是用來算命的,用來看風水,而我是學科學的,我根本不信這一套。所以,我就不學。我爸爸說,那是一般人錯誤的觀念,就把這本書給害死了!兑捉洝,它是講道理的,講什么道理?講未來變化的道理。那天他給我談了很久,他說,我們中國人受《易經》的影響,我們有一句話叫“無三不成理”,我們把任何東西都分成三塊,而外國人經常分成兩塊。我們分成三塊,時間有過去、未來、現在,同一天有上午、中午、下午,人也是一樣,連孔子都說,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他一定要湊成三個。他就告訴我,《易經》告訴我們,未來是會變化的,所以一個人要重視你的未來,但未來是不確定的,它是會改變的。改變是有一定的道理,這是我們應該掌握的。我聽了以后就說,那很好呀,那我就學學吧!
可是我回去后,怎么讀都讀不懂。拿了十本書,有七、八本都是告訴我怎樣去算命的,怎么去看風水,那不是我要的。所以我回去就問我爸爸,看不懂的書有什么用?他說,你應該先讀《易傳》,你把易傳讀懂了,回頭再看《易經》,你會覺得它很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