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孔子是對中等智慧的人解說《易經》,什么是《論語》?就是家常便飯。所以要解說《論語》要從我們生活圈去體會。《論語》一開頭就告訴你:做人要快樂。所以“學而篇”就提出來:孔門三樂。三種樂趣。你與孔子接觸還得不到樂趣,那就很冤枉。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真正的意思是說,你讀完以后,要去實踐,實踐以后要變成習慣,行成習慣你就很樂了。第二個,“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來不亦樂乎,舍身處地把好茶端給他,把好東西與他分享,他下次一定來,你這樣想就對了。作人要作到你的朋友想到你,就想到能從你這里沾到一點便宜,你就成功了。每個人想到你就想到,我一去一定會吃虧的,那他就跑掉了,第三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就是小小的生氣,沒有發脾氣,只是有一點不高興。人家不知道你是誰,你一點都沒有不高興的。現在人不是,現代人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誰嗎?你沒看過我嗎?這就完蛋了。今天各行各業,千萬要記住隔行如隔山,誰也不認識誰,這才是正常的。你如果把孔子這三個基本做完了,你就很樂了。還有一個人,最可惜就是我們都把他忽視掉了,叫做“墨子”。
墨子是專門替基層的人,大眾的人去講《易經》的道理。墨子的學術是最好的。所以,做人先學墨子,實干,認同上面。年紀輕輕就一大堆意見,那不害死自己嗎?然后慢慢走上儒家的路,最后你才可以去進入道家的境界。
《易經》是所有都包括在里面。不管你天文地理什么,包括兵家,包括醫學,甚至于現在的電腦,都是從里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