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在瑞士城市韋爾蘇瓦,一名男子走在冰雪覆蓋的湖邊,過去一周的嚴寒天氣在歐洲已奪去了160多人的生命。
風雪交加、滴水成冰,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國家遭遇了持續(xù)性嚴寒,部分地區(qū)出現百年來最低氣溫。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變冰城;因大雪,塞爾維亞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tài);即使本就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多地溫度也比往年低10℃至17℃。
在亞洲,日本近期的寒冷天氣被稱為20年一遇的最強寒潮;韓國首爾,2月2日最低溫度達到零下17.1℃,為55年來同期最低值;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出現零下50.7℃極端低溫。多國因冰雪來襲而導致機場癱瘓、道路阻塞甚至路人凍死……
“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變暖逆轉”等頗具轟動效應的詞語被一些媒體頻頻使用,以此“解讀”極端天氣。這讓不少專家乃至世界氣象組織頗感不妥,因為對當前寒冷天氣的誤讀,會使人誤解氣候變化的真相,誤導人們應對極端天氣的努力方向。
事實上,當前的寒冬可能并非“最冷”,有關用詞并不科學,而天冷可能使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誤會進一步加深。
歐洲深陷極寒?求證:2006年還要冷
寒暑自然變換,出現一些冷天對全球氣候來說很正常,不能只因為幾個冷天就斷言地球要“得”小冰河期這個“大感冒”。
針對歐洲個別地區(qū)百年不遇的低溫,世界氣象組織發(fā)言人納利斯4日表示,當前的嚴寒天氣并不意味著今冬是歐洲最冷的冬天。去年整個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時間,歐洲整體氣溫較往年偏高,“因此我們不認為這次寒潮能創(chuàng)低溫紀錄。當然,局部可能出現創(chuàng)紀錄低溫。”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表示,對比一下2009至2010年那個冬季,就會發(fā)現寒潮來得更早,持續(xù)時間更長,它自2009年12月開始,貫穿整個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時間。而2006年冬天,情況也比今年嚴重。盡管現在歐洲寒氣襲人,但同屬北半球尚未脫離冬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卻連日出現反常高溫,長灘機場氣溫超過30℃,打破了最近40年的紀錄;在華盛頓,一些櫻花也已經提前開了。如果只看北美的天氣,恐怕人們只會想到全球變暖,冰河期一說顯得滑稽。
小冰河期來臨?求證:以訛傳訛
記者調查發(fā)現,英國《每日郵報》最先播發(fā)了“小冰河期”這樣的判斷文章,這也是目前國內許多媒體所引用的“小冰河期”的來源。在不斷引用和演繹下,媒體對情況的解讀慢慢走了樣。然而,《每日郵報》文章的結論并非出自專家。
記者在英國《每日郵報》網站上輸入“小冰河期”這一關鍵詞,發(fā)現近期唯一在文中一筆帶過“小冰河期”的報道發(fā)表于1月29日,名為《忘掉全球變暖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才是我們要擔心的》。這篇報道講的并不是歐洲近期的寒潮,而是根據一些氣象資料稱“地球在過去的15年就已經停止了變暖的趨勢”,并引用了一些科研人員的話,稱“地球會因為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在這篇文章中,沒有一處直接引語中有“冰河期”這個詞,而是文章作者本人寫道:“這些數據顯示,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
了解英國媒體的人都清楚,《每日郵報》慣常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就在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象局迅速在網上發(fā)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篇文章中的“多處錯誤”。英國氣象局稱,《每日郵報》記者對氣象局的回答斷章取義,全球氣溫在過去15年里沒有升高是完全誤導的。多家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2010年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對于當前寒冷天氣引起的“冰河期”炒作,還讓人想起2010年年底的“千年極寒”事件。當時一些媒體也是“據外媒報道”而宣揚那年年底要出現千年極寒,甚至引起了一些股票價格的波動,但到最后根本就找不到說這話的機構和專家,世界氣象組織將其指為臆測。
北極冰融化惹禍?越來越多科學家認可
全球變暖,或許不只是溫度上升那么簡單。它會引發(fā)一系列極端天氣,熊熊的山火、呼嘯的颶風、炎熱的酷暑、滔天的洪水都是它的結果,當然也包括現在的天寒地凍。
針對目前橫掃歐亞的寒冷天氣,越來越多科學家認為,是北極的海冰融化將“北極天氣”帶給了歐亞地區(qū)。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fā)機構日前公布成果說,氣候變暖使北極圈內巴倫支海的海冰減少,造成低氣壓北移,西伯利亞高壓范圍擴大,形成強冷空氣襲擊日本。巴倫支海位于挪威與俄羅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該海區(qū)的海冰面積通常達到 60%至70%,但今冬只有34%至35%。
與此同時,歐洲科學家就歐洲所遭遇的寒流也發(fā)表了類似觀點。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對英國《獨立報》說,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里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huán),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tǒng)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qū)進發(fā),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名詞解讀·小冰河期]
所謂小冰河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后開始的時段,通常認為大約從15世紀初開始,直至19世紀末結束。在它的巔峰時期,歐洲地區(qū)普遍出現冰川的膨脹和冰舌的前進,氣候的異常寒冷,戰(zhàn)爭、饑荒和流行病使日爾曼人口從1600萬減少到900萬。在中國,“明清小冰期”給農業(yè)社會帶來巨大的打擊,甚至成為戰(zhàn)爭導火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