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透明度之憂
鐵總的成立,存在諸多令人注意的細節,包括依據《全民所有制企業法》而非《公司法》,由財政部而非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履行出資人職責,不進行資產評估和審計驗資等等。
一名鐵路發展研究人士對本報稱,從方案來看,整個鐵路總公司的成立“不可思議”地砍掉了許多必要的程序。
“這有可能是目前鐵路系統迫切需要穩定下來的緣故。”據他分析,2013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同時也是鐵路系統開始債務償還的高峰之年,如何過好2013年,對鐵路系統的穩定和中國鐵路的發展十分關鍵。
“之前文件和高層都表態要繼續支持和推進鐵路事業的發展,如今看來各項手續大開綠燈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認為,鐵路發展從去年下半年才開始回暖,今年建設任務繁重,如何穩定隊伍迅速有效開展建設和運營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先把(鐵總)架子搭起來,然后可以慢慢調整。”他認為。
這種“慢慢調整”,將包括極為繁雜的龐大資產、負債分割。據中審亞太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一份《鐵道部2012年三季度匯總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截至2012年9月30日,鐵道部資產總計4.30萬億元,負債合計2.66萬億元,但有專家分析該資產總數可能被低估。
如此龐大的家底,將會如何拆分,拆分過程的透明度會有多高?這一切仍然是未知數。
例如中金的一名分析師認為,在鐵道部整體拆分方案出臺前,很難提前做出是否透明規范的判斷。另外,注冊資本與總資產是兩回事,對目前的萬億資本則要審慎評價。
換塊牌子變公司?
至少,上萬億注冊資本的公司,不經資產評估和審計驗資就成立,令許多市場人士大跌眼鏡。
不少人士質疑,數萬億資金直接跳過評估審計是否會給將來留下后遺癥?上述研究人士認為,不做資產評估審計的原因有可能是評估審計量太大,來不及。為盡快成立鐵總,只好一路綠燈。
國務院決定,中國鐵路總公司承繼原以鐵道部名義簽訂的債權債務等經濟合同、民事合同、協議等權利和義務;承繼原鐵道部及國家鐵路系統擁有的無形資產、知識產權、品牌、商標等權益,統一管理使用。妥善解決原鐵道部及下屬企業負債,國家原有的相關支持政策不變,在中央政府統籌協調下,綜合采取各項措施加以妥善處理,由財政部會同國家有關部門研究提出具體處理方式。
根據國務院的上述批復,鐵總組建后,繼續享有稅收優惠政策,繼續明確鐵路建設債券為政府支持債券。對企業設立和重組改制過程中涉及的稅費政策,按國家規定執行,不增加改革成本。
這從一方面表現了政府對鐵總信用的支持,但從另一方面也令市場擔憂其市場化力度不足。
一名市場人士就對本報表示,新成立的鐵總并沒有體現預期的“市場性”。他認為,目前所知的信息顯示鐵總只有管理層,并沒有董事會和監事會,這會為公司的良性運轉埋下隱患。不僅如此,他認為鐵總享受太多的政策“優惠”,這也增加了公司的壟斷性和風險。
也有市場人士擔心,鐵道部資產價值可能在轉企過程中被低估,為將來上市吸納資金鋪路,從而將債務轉嫁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