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解讀】中國企業國際化評選榜單解讀
從中國企業到“全球企業”
文/中國企業家研究院 段明珠
505.5億美元,是2013年1-7月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金額,而這個數字2003年全年還不到30億美元。十年間,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幅逐漸加大,從最開始出口產品的小打小鬧到現在動輒發起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元的并購,國際化方面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小跑”。
為更好反映中國企業國際化趨勢,2013年的國際化評選中,中國企業家研究院將上榜企業縮減至20家以保證入選企業真正起到標桿引領作用,并通過走訪重點候選企業,深入了解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得失經驗。
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與中國企業“走出去”經驗的積累,一部分企業已經從固守城池的國內企業、開疆拓土的跨國公司,向全球企業邁進。這意味著這些優秀的國際化“標兵”正在打破國家與地區的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資源配置,獲得更大的競爭力。
最終入榜的國際化20強還呈現出如下特點:
1、現階段中國企業“出海”,雖然能源和礦產行業仍占重要地位,但互聯網、房地產、文化等行業的海外擴張增速明顯。
2、在實現國際化的途徑上,海外并購仍然是企業采用的重要方式,但與以往相比,并購目的、方式及并購主體出現了多元化趨勢,且對并購的管理更科學。
3、一部分國際化先行者逐漸向全球企業演變,它們正在打造全球產業鏈、形成全球公司治理、并提倡全球化的公司文化和理念等。
誰是國際化20強
與前兩年國際化研究結果相同,自然資源依然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重點領域。在2012年,自然資源交易激增42%達到220億美元。但以交易增長幅度來說,服務業最大,上升了165%,從48億美元增至110億美元。
這點從今年的榜單可略見一斑。在以往評選的前20名中很難看到互聯網、房地產、文化行業的身影,而今年,騰訊、萬科等新行業的代表一路高歌猛進,躍進榜單前十名,這與它們近年來頻頻的國際化舉動密不可分。
移動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讓這些企業擁有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WeChat是微信的海外版,現已擁有7000萬海外用戶,“微信承載著騰訊國際化夢想”,馬化騰如是說。而UC在今年成為印度市場第一大瀏覽器,在其它10個地區市場也獲得超過10%以上份額。在2013年中國企業國際化榜單上,騰訊高居前五,而UC作為新行業和新商業模式的代表首次入榜,在與巨象級央企的競爭中為自己在國際化20強中爭得一席。
房地產企業一直跟隨著中國消費者的足跡,為了滿足他們海外置業的新需求,房企也加速在海外買地建房。8月27日,綠地集團香港上市,同日與泰國正大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擬在泰國曼谷、芭提雅合作投建一攬子房地產開發項目,再加上原先韓國濟州、澳大利亞悉尼等地的項目,綠地已經將觸角伸向四大洲六個國家八座城市。萬科、綠地入選2013中國企業國際化榜單,房地產企業占入選企業十分之一。而萬達,因并購美國第二大電影院線AMC,作為中國企業在文化領域國際化的典型案例,同樣入選榜單。
相對于上述國際化的新生力量,聯想、華為、中石化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排頭兵與中堅力量。根據IDC最新報告,2013年第二季度聯想全球市場份額達16.7%,成為全球個人電腦行業無可爭議的第一。而華為預計今年企業業務收入將增長40%至27億美元。同時,海外和國內市場將實現同步增長,銷售收入大約各占一半。截至2012年,中石化境外資產、收入、利潤占比分別達到37%、31%、23%,已經進入了較高程度國際化的公司行列。本次評選評委公認這三家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企業,選擇它們的比例為100%,聯想、華為、中石化穩居榜單三甲。
海外并購的“Know how”
實現國際化的路徑多種多樣,但海外并購仍然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根據普華永道8月29日發布《2013中國企業并購市場中期回顧與前瞻》稱,2013年上半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并購數量雖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但仍有78起。“考慮到海外并購融資環境良好,服務行業海外擴張發力,民營企業作為并購主體崛起等因素,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增長仍可望持續。”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和企業司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分析指出。
海外并購除了在量級上有顯著提升,還有以下幾種趨勢:
A、并購主體轉變,從以國企為主導到國企民企齊頭并進。當下民企一方面面臨國內市場出現飽和、過度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國家的政策更靈活,融資渠道更廣泛,由此激發起民企海外并購的熱情。
B、并購行業多元化,除資源類并購外,機械制造、消費品、金融業、房地產等都出現了大的海外并購。
C、并購目的多元化,特別是制造業,出現了品牌和技術為目標的并購。當中國企業傳統依賴的低成本優勢難以為繼時,獲得高附加值的技術和品牌就更加重要。獲取市場也是另一個重要目的,當企業進入某些國家和地區市場,靠自建銷售網絡難以完成,并購就成了一個更優選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