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俄羅斯種菜去! 人力資源不足,已經影響了遠東地區的開發,俄政府認為,從國外(包括中國)有計劃的引進勞動力,是緩解人口危機的重要手段,也可以促進遠東地區的發展。
人們說,只要能弄到人,在俄羅斯都能當老板。但幾乎很少有人弄清楚,一個農民從哈爾濱出發,最后抵達俄羅斯的大棚,究竟要經過多少工序? 對永利村來說,貧窮一點都不陌生。就像玉米生長、黃豆落地一樣自然。很長時間,它就是一個醒目的標記,貼在這個村子665戶人家的大門上。
但是,1996年,一個從俄羅斯回來的農民帶著金錢和希望,突然出現在永利村。此后十年,每年都有數千人沿著他的步伐闖進俄羅斯,然后再帶回大把的現金。所有人的命運,從這一年開始改變。
在普遍貧困的黑龍江農村,大量閑散的勞動力曾經令政府苦惱不已。而在接壤的俄羅斯遠東地區———621.59萬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僅1人,廣袤肥沃的土地卻沒人愿意去耕種。十年來,農民們像螞蟻一樣,孜孜不倦的往返于中俄兩地。而給他們帶來收益的產業,是一種最原始的技術———種菜。
他們曾經只是普通農民,靠種地為生。但現在,他們是俄羅斯的工人、技術員,甚至老板。在家鄉哈爾濱,他們只有很少的土地可以耕種———甚至不足夠喂飽一個龐大的家庭。而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他們已經掌控了當地90%的蔬菜市場,把每公斤黃瓜的價格從人民幣60元降到了1.6元。
還遠不止于此,他們組成了遠東最大的勞務團體,分布在森林采伐、農業種植、養殖、建筑、加工等行業。但現在,這些踴躍的中國人,正在俄羅斯國內引起爭議。
一個星期前,俄羅斯外交部發表公告說,俄羅斯正面臨嚴重的人口短缺問題,必須擴大吸收外國勞動力。但另外一些人則擔心中國人正在填補遠東人口的空白,驚呼“遠東不!。
不過,這并沒有阻止中國農民進軍俄羅斯的腳步。今年的整個夏季,永利村9個屯都是空空蕩蕩。留守的婦人說,冬天,他們就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