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的軌跡
李樹銘,就是那個改變永利村命運的人。在哈爾濱賓縣,他現在是名人,俄羅斯大老板。在永利村,人們稱他是“英雄”。而十年前,他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農民。
高中畢業之后,李樹銘回家務農,接著第一個在村里搞起了蔬菜大棚。1994年,鄉政府以公家名義,組織一批農民前往俄羅斯種菜,他被聘為技術員陪同。在俄羅斯兩年,民間流傳,李樹銘在當地學會了俄羅斯語言,混熟了人脈。
因此,當1996年他回到永利村時,身份已經變成老板———敏感的李樹銘注意到了邊境線兩端的不同,更抓住了機會。
當時的遠東地區,只是俄羅斯的“經濟孤島”———蘇聯的解體是一場未能預知的突變,國家財政計劃供給喪失殆盡,習慣了國家訂單的遠東地區,只擅長原料采掘和國防工業,農業和輕工業是巨人的跛足,大量土地被閑置,甚至糧食都需要從遙遠的西部調入。這里是全俄物價最高的地區,蔬菜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而在李樹銘的家鄉永利村,村民人均5畝地,一畝玉米年收成大約300元,一畝黃豆則是250元左右,一家農戶擁有的土地,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家庭的需求。“現在,新生的小孩都沒有土地可以分了。”賀家屯屯長劉景斌說,人口飛速膨脹導致人均土地減少,年收入也相應減少。而那些大棚里的蔬菜,在中國沒人稀罕,利薄得很。
但李樹銘知道,寒冷的遠東需要蔬菜,而大棚種植技術和優良的蔬菜品種是中國人手里的本錢。他回家之后,忙于籌資以及招人。在俄羅斯,他已經談好了蔬菜大棚合同。
資金他很快辦妥,而說服周圍的農民前往俄羅斯并不難———中國農村熟人社會的規則是人情和血緣。在永利村賀家屯,李樹銘的父母和房子就是村民對這個新老板的信任。李樹銘說,他負責來回全部路費以及手續費,到了俄羅斯,包吃包住。每年10月,工人可以全部返回黑龍江。
這是一個無法拒絕的邀請。永利村村支書張世和說,如果在國內打工,路費得自己掏,還不敢保證年底能拿到薪水。而家鄉人李樹銘的承諾,對于當地村民來說,是一支定心針。
從1996年至2005年,他一共從村里帶走11個生產組。李樹銘賣掉了鄉下的大房子,在賓縣縣城買了更大的公寓,供著父母和妻兒。在他的帶動之下,賀家屯最早前往俄羅斯的菜農,如今幾乎都成了老板。
這種激勵性的故事流傳多年。人們說,只要能弄到人,在俄羅斯都能當老板。但幾乎很少有人弄清楚,一個農民從哈爾濱出發,最后抵達俄羅斯的大棚,究竟要經過多少工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