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訓階段,保羅給予了這批中國員工最大的耐心,他為員工買來最好的機械工具,將圖紙攤開為他們講解。
可是完全從零開始的工人們,還是常常讓他抓狂,他覺得自己像個幼兒園的老師:有時某個細節自己要解釋5遍、10遍工人們才能真正記住;某些步驟被顛倒了又要返工;有些工人發現缺少某一種零部件的時候,經常擅自隨便找來其它東西來代替;又或者安裝起著固定作用的懸空螺絲釘時,工人沒有自主找來鐵墊加固。這些細節都需要保羅親自糾正。除了這些技術活,保羅還非常注重教每一個工人怎么制定計劃,如何開展工作,如何預計一個項目所花費的時間、需要的人數、資金、工具等等知識。
常年奔走于各個國家的保羅對于環境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可是初次來到中國的他,對中國工人卻很是頭疼。他感覺這些中國員工對他總是特別客氣,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沒有他詳細的部署和指示便不敢開展工作,缺乏冒險和創新的精神。
一次,當他看到一個中國工人用一把已經壞了的扳手繼續工作的時候,他感到不可思議:這跟歐洲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歐洲的工人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如果工具損壞了,他們寧愿不開工,也要等著領導換來新工具,不會讓工具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他意識到,要提升中國工人團隊的效率首先應該做的是改變他們工作的觀念。
不過,在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后,這些工人的技術水平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比如現在的項目負責人林中,23歲的他剛加入公司的時候,對機械安裝也是一無所知。第一次面對龐大的紡織機器的時候,完全不敢下手。保羅看準了他好強的性格,故意丟他一個人在廠房,讓他自己琢磨。而如今的林中,儼然成為了Between的技術骨干,經常被派往全國各地開展項目。
由于之前在老東家工作時的人脈積累,保羅贏得了一大批歐洲跨國公司的信賴。很快,幾家意大利跨國公司成為了保羅的首批客源,定單雖然不多,但每筆單子的周期性都很長,最少都在3個月,每一個項目都在50萬到300萬之間。而保羅也會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來安排自己的人員,有時只需要派出個別技術指導,有時則要組建整個安裝團隊。
“雖然中國的紡織機械水平已經發展得跟歐洲差不多水平,但是中國工廠還是習慣從歐洲進口,”保羅希望能在中國的中小企業中開拓自己的市場,而中國人對于歐洲機械的信賴,又不懂如何安裝之間的矛盾,也給了保羅的公司以機會。
與休閑慵懶的歐洲相比,保羅覺得中國人是勤勞并且充滿激情的,“中國是一個處處充滿生機和機會的地方,這太神奇了。只要有想法,就一定會成功。 ”從創業之初到現在,雖然保羅覺得天天都充滿了挑戰和挫折,但是卻并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阻擋他,讓他懈 怠。
現在保羅的生意集中在上海和東莞,多是為跨國公司的中國工廠提供技術支持。如何能開拓市場為更多的中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是他現在遇到的難題。他希望在未來,Between不僅僅能給中國的企業提供技術層面的支持,也能真正成為中國企業的顧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