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崛起的過程中,僅僅依靠本地的技術人員培訓和儲備,將無法滿足硅谷產業發展的需要。
截至2010年,硅谷地區的就業人口達到了130多萬人,其中約有30萬個工作崗位由IT、通信、生物以及新材料等各領域的高技術產業所提供。僅僅依靠加州本地和美國本土,遠遠無法滿足這樣巨大的高技術人才的需求。因此,外來移民就成為硅谷崛起必不可少的力量。
據硅谷指數統計,2000年以來,硅谷一直保持著每年兩萬人以上的外來移民數量,近幾年的《硅谷指數》甚至將外來技術移民視為硅谷創新的核心力量來源。這使得硅谷成為一個“少數族裔”占多數的地方,即硅谷少數族裔的總數甚至超過了美國主要族裔(來自歐洲的白種人移民后裔)的數量。
而在硅谷產業發展過程中,華人、印度人和猶太人起了很大作用。華裔、印度裔在硅谷地區人口比例很高,據統計,硅谷人口當中28%為亞裔,其中華裔和印度裔占絕大部分。龐大的移民基數,使得華裔和印度裔的社群組織在硅谷擁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華人社群組織主要表現為大量名目繁多、功能各異的協會,這一點和美國的主流社會結構頗為類似。印度人則是通過一個“大一統”的協會來組織。猶太人很少通過協會來組織他們的跨區域社群,但由于猶太人更靠近美國的主流社會,反而有著更強的能量。
雖然這三類移民社群的組成方式和形式有所不同,但這些社群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和功能,就是為硅谷的少數族裔提供相互聯系的人脈網絡,維系和促進硅谷少數族裔同母國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從而具有極其濃厚的跨區域色彩。
華人是硅谷最早的移民群體之一。在各階段的華人移民群體中,對硅谷當代的創新和產業發展貢獻最大的則主要是兩批留學生: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硅谷的中國臺灣留學生和八九十年代到硅谷的中國大陸留學生。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在硅谷的華人數量較少,力量還很薄弱,人脈網絡聯系主要是依托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留學生組織,例如通過校友會進行組織和聯系。1980年之后,一些有組織的華人科技工程師協會開始出現,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玉山科技協會。它有組織地將硅谷的留學生創業同新竹園區的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積極引導硅谷的成功人士進駐新竹園區創業發展。可以說,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華人創業者的成功,也是以玉山科技協會為代表的華人社群的成功,并為華人留學生的后來者中國大陸留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20世紀下半葉,硅谷地區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吸引了大量的印度優秀技術移民。據統計,每年多達十幾萬的印度人獲得工作簽證。印度裔移民已經成為硅谷最大的移民群體。印度移民當中,既有活躍的創業者,同時也有很多印度裔在各大高科技公司中任職的高管。 與華人移民最大的區別在于,印度協會力量更為集中,主要是通過印度企業家協會來組織各專業社團活動。事實上,成立于硅谷的印度企業家協會已經成為全球印度裔高技術CYE創業的平臺。
目前,印度企業家協會建立了包括班加羅爾在內的,12個印度城市同全球印度移民網絡的密切聯系。在硅谷,印度移民企業家回歸印度的過程中,扮演了印度政府遠遠無法扮演的角色,極大地彌補了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因基礎設施薄弱所造成的劣勢。
從物理距離上來說,硅谷距離以色列最為遙遠,但得益于發達的猶太人人脈網絡,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卻是距離硅谷最近的地方。猶太人有著重視教育的傳統,美國大學中隨處可見猶太人的身影,猶太人在大學在校師生中的比例遠遠高于其在全美的人口比例;而猶太人不僅在學術領域活躍,硅谷許多重量級公司,如英特爾、谷歌的創始人都是有著以色列生活經驗的猶太人。
同時,猶太人在金融領域極其活躍,無論是東部的華爾街還是西部的沙丘路都有猶太人的半壁江山,這種同時在科技、創業和金融領域內的活躍極大地彌補了猶太人數量上的不足。
由于猶太人登陸美國要遠遠早于華人和印度人,并且早已是美國“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反而不需要成立專門的族裔組織、協會來建立本地的人脈聯系網絡,從以色列來的猶太移民直接通過本族裔個人間的聯系,就可以與猶太社群建立連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