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于發達的金融體系害了浙江。很多人都不贊同這個觀點,但我覺得我是對的,可能問題出在怎么理解發達兩個字吧。浙江的金融其實很發達,我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家銀行,其實很少有地方像浙江這個區域體現出兩個特征:金融機構數量僅次于上海、北京;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風險容忍程度遠超過金融更為發達的上海、北京。
這兩個特征很有意思,浙江的經濟總量其實在全國列在廣東、山東、江蘇之后,位列第四,浙江的金融機構家數可能是位列全國之首。基本上所有能開設分支機構的金融機構都在浙江開設了分支機構,如果不能開設分支機構的也以辦事處等名義開設,同時更奇怪的是在2002年到2009年前,基本沒有聽說過虧錢的金融機構,誰來都賺錢,而且盆滿缽滿。
全民投機盛宴
在眾多的金融機構不斷下降放貸標準的兩重原因疊加下,使得浙江經濟出現了一些很重要的變化,最主要的一點,我認為是實業空心化現象的蔓延。很多人奇怪,為什么浙江金融發達反倒會導致實業空心化,照理說金融發達應該是促進實業發展才是。但是很可惜,浙江并不是這么一條道路而來。
從2002年開始,經濟不斷上行,大量的實體經濟的確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帶來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現了。很多實體經濟發展到后來,所帶來的利潤遠遠趕不上固定資產所帶來的利潤增長。舉例來說,就是很多人辛辛苦苦開廠做實業一年才賺一千來萬,但是他當時買的蓋廠房的土地可能反倒能賺幾個億。
但是很多人會問,這個跟金融過于發達有什么關系嗎?關系很大,因為一旦目標發生了改變之后,經營模式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正因為大量固定資產的升值要高于實體經濟利潤的創造,使得很多企業不斷去得到資金,然后擴大對固定資產的投入。而且得到的資金遠遠大于實體經濟自身所需要的資金,這里面金融的過于發達就會助推這種情況的發生。很多金融機構變相給予企業遠超過企業生產所需要的資金,就是幫助企業去擴大和增加對資產的投入。幫助企業圈地、買房,甚至去做房地產。
過去十年來,這種情況不斷得到惡化,就產生了一個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什么意思呢?就是大量真正干實業的人沒有好結果,而大量沒有專心干實業,不斷通過實業套錢用來做投機的企業卻一個個暴富。使得很多企業自然而然都依樣畫葫蘆走上了投機生涯。
我有個朋友,主業是做建筑工程的,2006年才東拼西湊買了套房子,花了300多萬,一年后這套房子漲到了800多萬。一年不到的時間,讓他春心萌動,于是就利用他的建筑工程公司的平臺,房子抵押貸了600多萬,這個錢到手后,他又去買了套房子,花了700多萬,評估1200萬,抵押貸了800多萬,又去買房子,大概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他買了四套房子,都是利用他的建筑公司的平臺貸的款,到了2009年下半年的時候,他的資產就過億了。然后有一次吃飯他跟我說,早知道賺錢這么容易,做什么建筑啊,做了二十多年建筑,一身病根不算,而且也沒有賺到什么錢。他就利用建筑企業的平臺,不到三年,就賺了五六千萬。
浙江從而演變成了全民投資或者全民投機的盛宴狂歡之地,在經濟不發生太大變化或者下行的情況下,這種盛宴有可能維系,但是經濟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噩夢就不期而至。
浙江的金融到底發達不發達,我再舉幾個例子。在浙江的銀行中為了將貸款放出去,無所不用其極,不知道別的省份有沒有。在浙江基本上只要有抵押物,不管什么公司,都有渠道能拿到貸款。在浙江會有很多的貸款品種出來,一般的抵押物基本上都打六折左右,所以通用的操作方法是高評估,然后再打折的方式,但是在浙江抵押物不但可以不打折還可以上浮120%,也就是1000萬的房子,可以貸到1200萬。你沒有企業平臺,銀行會給你找企業平臺,你缺乏貸款條件,銀行會給你造貸款條件,你沒有流量,銀行會給你造流量。如果這個銀行不干,那行,我換個銀行。
當一個區域內都只是個別性的投機事件的話,影響其實總歸是有限的,但是一旦區域內群體性投機的時候,問題就大了。再加上中國的金融機構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制度缺陷的時候,兩者一旦疊加,山雨欲來風滿樓就很自然了。
而事實也恰恰證明,對資金有所要有所不要的企業,往往發展得最好,對資金來者不拒的企業,到最后都是死路一條。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