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保是個惡制度
實業空心化的第二個原因是什么呢?前面說的資產增值過快讓企業無心實業是一個原因,那么第二個原因,就是金融機構的責任了。
浙江金融機構眾多,理論上應該使得浙江的中小企業都獲得比較低廉的貸款資金的,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浙江,金融機構可以在信貸審批條件上不斷放寬條件,但是兩點是出奇的攻守同盟。第一是要求足夠的存款,第二是貸款利率。
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要求企業配套存款,第二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利率都要上浮較高的利率。
所謂1:1配套已經還好了,很多銀行都要求1:2配套,貸1000萬要存2000萬。當然現在普遍的是貸1000萬,存500萬。這樣的操作手法,變相地推高了企業的貸款成本,在浙江,如果說高利貸橫行的話,某個意義上講,銀行是最大的高利貸,因為按照我前面說的哪怕1:1配套,基本上貸款利率折算下來都要到12%以上了。還不算別的各項費用。
這個情況直接帶來的后果有兩個,實體更加空心化,因為實體經濟一年的利潤毛利也就在10%左右,哪里來的利潤支付利息?所以企業貸款之后更多都投入到比實體經濟更賺錢的行業中去——房地產或者別的投機性領域。如果自己實在沒有能力怎么辦?借出去。借給愿意出更高利率的人。也就是說12%銀行借來,然后20%或者30%借給別人。這個過程無形中又極大增加了風險的疊加。
在浙江,我可以說90%的貸款其實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流到了兩個領域中去,一個是房地產,另外一個就是投機性行業,這個投機性行業,在某個意義上也更把實業推到了一個很難維系生存的地步中去。
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大量投機性行業的萎縮,房地產行情的持續萎靡,那些利用短期銀行資金從事投機的企業,面臨當下的現狀,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里面剛才說的幾個問題都集中性爆發,山雨欲來片刻之間的事情。
總的來說,貸款條件的過于寬松,使得銀行一旦開始嚴格條件之后,企業的資金勢必被抽走。而事實上按照當前浙江的企業的狀況是沒有一家企業經得起銀行抽走一分錢貸款的,因為浙江的企業的杠桿用得很高,同時,都不在實體經濟中流轉,大量資金都挪用到了別的項目投資中去,流動性很差,所以一抽貸款,必然出事情。這個是當前最直接的導火線。
這次所謂六百家聯名上書的表面原因是因為龐大的擔保鏈使得企業被抽貸了,但是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企業的資金都被挪用到別的地方去了,流動性不夠。
其實,我一直想表達的是擔保是個惡制度,擔保制度是連坐制度的衍生,擔保無助于風險的控制的同時,反倒極大地加劇了風險的產生。企業是否出風險,其實跟有否追加擔保本身沒有必然的關系。擔保是一種事后風險追償的機制,但是并不是風險的防范措施。我見過很多不少好的企業,都因為給人擔保,留下無盡遺憾。
前面說了金融加劇了實體的空心化,而實體空心化反過來也導致了金融無法進一步發展,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潤滑劑,但是替代不了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空心化,某個意義上講又將浙江金融推到了風口浪尖,在浙江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空心化的實體經濟,讓浙江金融其實真有心去做實體貸款,也沒得做。浙江省內,遍看全省居然找不出一個大型和超大型的企業,而反觀江蘇、山東、廣東,浙江是應該低頭反思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