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av一区,亚洲毛片网站,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5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蜜臀

頻 道 直 達 - 創業網首頁 - 創業資訊 - 專家點評 - 創業觀察 - 你問我答 - 創業指南 - 項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創業培訓 - 創業新聞 - 奇思妙想 - 創業博客 - 創業論壇

創業加盟
創業新書推薦 - 創業項目庫
創業專家在線答疑
酒店管理專家答疑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政策法律法律法規→新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cye.com.cn 時間:2006-3-17 7:19:57 來源:新華社 作者: 我來說兩句

  (上接第二版)第三節促進建材建筑業健康發展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為重點,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日產5000噸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逐步淘汰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提高玻璃等建筑材料質量及加工深度。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溫材料以及綠色裝飾裝修材料。

  推進建筑業技術進步,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和質量安全監管機制,發展建筑標準件,推進施工機械化,提高建筑質量。

  第十四章提升輕紡工業水平

  著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質量,增加品種,滿足多樣化需求,擴大高端市場份額,鞏固和提高輕紡工業競爭力。

  第一節鼓勵輕工業提高制造水平運用信息、生物、環保等新技術改造輕工業。調整造紙工業原料結構,降低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草漿生產線,在有條件的地區實施林紙一體化工程。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鼓勵家用電器、塑料制品和皮革及其他輕工行業開發新產品,提高技術含量和質量。

  第二節鼓勵紡織工業增加附加值提高紡織工業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發展高技術、高性能、差別化、綠色環保纖維和再生纖維,擴大產業用紡織品、絲綢和非棉天然纖維開發利用。推進紡織工業梯度轉移。

  第十五章積極推進信息化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

  第一節加快制造業信息化以信息化改造制造業,推進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促進制造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物流庫存和市場營銷變革。提高機電裝備信息化水平,實現精準、高效生產。推廣集散控制、現場總線控制、敏捷制造等技術,強化生產過程的在線監測、預警和控制。

  第二節深度開發信息資源加快國家基礎信息庫建設,促進基礎信息共享。優化信息資源結構。加強生產、流通、科技、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領域的信息采集,加強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及時處理、傳播共享和有效利用。

  第三節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建設和完善寬帶通信網,加快發展寬帶用戶接入網,穩步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建設集有線、地面、衛星傳輸于一體的數字電視網絡。構建下一代互聯網,加快商業化應用。制定和完善網絡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第四節強化信息安全保障積極防御、綜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安全監控、應急響應、密鑰管理、網絡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信息網絡和國家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推進信息安全產品產業化。發展咨詢、測評、災備等專業化信息安全服務。健全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和安全準入制度。

  第四篇加快發展服務業

  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增強功能、規范市場,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第十六章拓展生產性服務業

  大力發展主要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細化深化專業化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第一節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交通基礎設施,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建設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

  加快發展鐵路運輸。重點建設客運專線、城際軌道交通、煤運通道,初步形成快速客運和煤炭運輸網絡。擴展西部地區路網,強化中部地區路網,完善東部地區路網。加強集裝箱運輸系統和主要客貨樞紐建設。建設鐵路新線1.7萬公里,其中客運專線7000公里。

  進一步完善公路網絡。重點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國家高速公路網骨架。繼續完善國道、省道干線公路網絡,打通省際間通道,發揮路網整體效率。公路總里程達到23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萬公里。

  積極發展水路運輸。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重點建設集裝箱、煤炭、進口油氣和鐵礦石中轉運輸系統,擴大港口吞吐能力。改善出海口航道,提高內河通航條件,建設長江黃金水道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推進江海聯運。

  優化民用機場布局。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提高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機場密度。完善航線網絡。建設現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統。

  優化運輸資源配置。強化樞紐銜接和集疏運配套,促進運輸一體化。開發應用高速重載、大型專業化運載、新一代航行系統等高新技術,推廣集裝箱多式聯運和快遞服務。應用信息技術提升運輸管理水平,推廣智能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貨運代理、客貨營銷等運輸中介服務。建設上海、天津、大連等國際航運中心。

  第二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實現企業物資采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系列化運作。培育專業化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標準化體系,加強物流新技術開發利用,推進物流信息化。加強物流基礎設施整合,建設大型物流樞紐,發展區域性物流中心。

  第三節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健全金融體系,完善服務功能,創新服務品種,提高服務質量。規范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銀行以及證券公司、財務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鼓勵金融創新,穩步發展綜合類金融服務,支持發展網上金融服務。積極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和小額信貸。完善支付結算體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健全金融市場的登記、托管、交易、清算系統。發展境外金融服務和外匯風險管理、綜合理財等,為企業跨境經營提供便利服務和外匯避險工具。

  拓寬保險服務領域,發展養老、醫療保險,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發展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建立國家支持的農業和巨災再保險體系。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發展網上保險等新的服務方式。

  第四節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改善郵政和電信基礎業務,發展增值業務,開發新興業務,促進普遍服務。調整電信業務結構,發展互聯網產業。

  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健全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法律環境、信用和安全認證體系,建設安全、便捷的在線支付服務平臺。發展企業間電子商務,推廣面向中小企業、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

  推進電子政務。整合網絡資源,建設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構建政務信息網絡平臺、數據交換中心、數字認證中心,推動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開發基礎數據資源和辦公資源,完善重點業務系統。健全政府與企業、公眾互動的門戶網站體系,依法開放政務信息,促進辦事程序規范。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開發利用公益性信息資源。

  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和開發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發展地理信息產業。鼓勵教育、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的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豐富中文數字內容資源,發展動漫產業。

  第五節規范發展商務服務業拓展和規范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經濟仲裁等法律服務。發展項目策劃、財務顧問、并購重組、上市等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規范發展會計、審計、稅務、資產評估、校準、檢測、驗貨等經濟鑒證類服務。支持發展市場調查、工程咨詢、管理咨詢、資信服務等咨詢服務。鼓勵發展專業化的工業設計。推動廣告業發展。合理規劃展館布局,發展會展業。

  第十七章豐富消費性服務業

  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繼續發展主要面向消費者的服務業,擴大短缺服務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第一節提升商貿服務業鼓勵發展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業態多樣化、誠信便民的零售、餐飲等商貿服務。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按照優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的要求,合理調整城市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

  第二節發展房地產業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嚴格控制大戶型高檔商品房。按照保障供給、穩定房價的原則,加強對房地產一、二級市場和租賃市場的調控,促進住房梯次消費。完善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加強資本金管理,規范發展住房消費信貸和保險。規范物業管理行為,提高市場化程度。

  第三節大力發展旅游業全面發展國內旅游,積極發展入境旅游,規范發展出境旅游。合理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改善基礎設施,推進重點旅游區、旅游線路建設,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繼續發展觀光旅游,開發休閑度假以及科普、農業、工業、海洋等專題旅游,完善自助游服務體系。繼續推進紅色旅游。加快旅游企業整合重組。鼓勵開發特色旅游商品。

  第四節加強市政公用事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路網結構和公共交通場站,有條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區要把軌道交通作為優先領域,超前規劃,適時建設。積極發展出租車業。加強城市供排水、中水管網改造和建設,增強安全供水能力,擴大再生水使用范圍。合理規劃建設和改造城市集中供熱、燃氣設施。

  第五節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圍繞便民服務,重點發展社區衛生、家政服務、社區保安、養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務和廢舊物品回收等。理順社區管理體制,推進社區服務規范化和網絡化建設。

  第六節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加強城鄉基層和各類學校體育設施建設,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特別是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保護發展民族民間體育。深化體育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體育事業和投資體育產業。規范發展體育健身、競賽表演、體育彩票、體育用品,以及多種形式的體育組織和經營實體。提高競技運動水平,辦好北京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

  第十八章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

  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領域,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服務業,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公共服務以外的領域,要按照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原則加快產業化改組。營利性事業單位要改制為企業,并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進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采取積極的財稅、土地、價格等政策,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的發展。健全服務業標準體系,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位置,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第五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第十九章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第一節推進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出境、跨區鐵路和西煤東運新通道,建成“五縱七橫”西部路段和八條省際公路,建設電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加強植被保護,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強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支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清潔能源、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支持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及其他有優勢的產業。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推進人才開發和科技創新。建設和完善邊境口岸設施,加強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發展邊境貿易。落實和深化西部大開發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

  第二節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糧食基地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設先進裝備、精品鋼材、石化、汽車、船舶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抓好阜新、大慶、伊春和遼源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搞好棚戶區改造和采煤沉陷區治理。加強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跨省區公路運輸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強黑土地水土流失和東北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第三節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地區要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發展坑口電站和煤電聯營。加快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發展礦山機械、汽車、農業機械、機車車輛、輸變電設備等裝備制造業以及軟件、光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干線鐵路和公路、內河港口、區域性機場。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

  第四節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精加工和高端產品。促進加工貿易升級,積極承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強耕地保護,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資源特別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第五節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財政性投資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學前教育,加快普及義務教育,辦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強民族大學建設和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建設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社區,扶持少數民族出版事業,建立雙語教學示范區。加強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穩定民族地區人才隊伍。支持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民族特需商品、民族醫藥產業和其他有優勢的產業。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貧困問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繼續實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政策。

  第六節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采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第二十章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第一節優化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優化開發區域是指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要改變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把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繼續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

  第二節重點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重點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要充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創業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經濟規模,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轉移,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

  第三節限制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并關系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

  第四節禁止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禁止開發區域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要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和相關規劃實行強制性保護,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

  第五節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財政政策,要增加對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用于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當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投資政策,要重點支持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支持重點開發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政策,要引導優化開發區域轉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引導重點開發區域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引導限制開發區域發展特色產業,限制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產業擴張。土地政策,要對優化開發區域實行更嚴格的建設用地增量控制,在保證基本農田不減少的前提下適當擴大重點開發區域建設用地供給,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嚴禁生態用地改變用途。人口管理政策,要鼓勵在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有穩定就業和住所的外來人口定居落戶,引導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穩有序轉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對優化開發區域,要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等的評價,弱化經濟增長的評價;對重點開發區域,要綜合評價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等;對限制開發區域,要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等的評價,弱化經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評價;對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評價生態環境保護。

  第二十一章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第一節分類引導人口城鎮化對臨時進城務工人員,繼續實行亦工亦農、城鄉雙向流動的政策,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法定假日和安全保護等方面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對在城市已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進城務工人員,要創造條件使之逐步轉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對因城市建設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村人口,要轉為城市居民,城市政府要負責提供就業援助、技能培訓、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鼓勵農村人口進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定居,特大城市要從調整產業結構的源頭入手,形成用經濟辦法等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機制。

  第二節形成合理的城鎮化空間格局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廣京哈線為縱軸,長江及隴海線為橫軸,若干城市群為主體,其他城市和小城鎮點狀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態功能區相間隔,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已形成城市群發展格局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區域,要繼續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

  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加強統籌規劃,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人口分散、資源條件較差、不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重點發展現有城市、縣城及有條件的建制鎮,成為本地區集聚經濟、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務的中心。

  第三節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規劃城市規模與布局,要符合當地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地質構造等自然承載力,并與當地經濟發展、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相適應。

  加強城市水源地保護和供水設施建設。缺水城市要適度控制城市規模,禁止發展高耗水產業和建設高耗水景觀。地下水超采城市要控制地下水開采,防止地面沉降。城市道路以及供排水、能源環保、電信、有線電視等的建設,要破除部門和地方分割,在統一規劃基礎上協同建設,減少盲目填挖和拆建。加強城市綜合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穩步推進城市危舊住房和“城中村”改造,保障拆遷戶合法權益。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要延續歷史,傳承文化,突出特色,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和風景名勝資源。強化城市規劃實施的監管,推進城市綜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四節健全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建立健全與城鎮化健康發展相適應的財稅、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制度。完善行政區劃設置和管理模式。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管理制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制度。

  第六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二十二章發展循環經濟

  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第一節節約能源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加大節能力度。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通過開發推廣節能技術,實現技術節能;通過加強能源生產、運輸、消費各環節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實現管理節能。突出抓好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行業和耗能大戶的節能工作。加大汽車燃油經濟性標準實施力度,加快淘汰老舊運輸設備。制定替代液體燃料標準,積極發展石油替代產品。鼓勵生產使用高效節能產品。

  第二節節約用水發展農業節水,推進雨水集蓄,建設節水灌溉飼草基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基本實現灌溉用水總量零增長。重點推進火電、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抓好城市節水工作,強制推廣使用節水設備和器具,擴大再生水利用。加強公共建筑和住宅節水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礦井水利用。

  第三節節約土地落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建立健全用地定額標準,推行多層標準廠房。開展農村土地整理,調整居民點布局,控制農村居民點占地,推進廢棄土地復墾。控制城市大廣場建設,發展節能省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到2010年實現所有城市禁用實心粘土磚。

  第四節節約材料推行產品生態設計,推廣節約材料的技術工藝,鼓勵采用小型、輕型和再生材料。提高建筑物質量,延長使用壽命,提倡簡約實用的建筑裝修。推進木材、金屬材料、水泥等的節約代用。禁止過度包裝。規范并減少一次性用品生產和使用。

  第五節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抓好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廢渣及尾礦等工業廢物利用。推進秸稈、農膜、禽畜糞便等循環利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廢紙、廢舊金屬、廢舊輪胎和廢棄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加強生活垃圾和污泥資源化利用。

  推動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制糖等行業實施循環經濟改造,形成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在重點行業、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發展黃河三角洲、三峽庫區等高效生態經濟。

  第六節強化促進節約的政策措施加快循環經濟立法。實行單位能耗目標責任和考核制度。完善重點行業能耗和水耗準入標準、主要用能產品和建筑物能效標準、重點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和取水定額標準。嚴格執行設計、施工、生產等技術標準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實行強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制度。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政府節能采購、合同能源管理。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石油替代產品開發的財稅、價格、投資政策。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

  第二十三章保護修復自然生態

  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要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

  在天然林保護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等限制開發區域建立重要生態功能區,促進自然生態恢復。健全法制、落實主體、分清責任,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監管。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的侵害。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第二十四章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堅決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以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為重點,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盡快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 (下轉第四版)

本新聞共5頁,當前在第3頁  1  2  3  4  5  



創業網【 www.fswenwen.com 】-創業路上 與你同行

·相關新聞

·上海談商論道創業系列講座 ·創業網尋戰略投資合作伙伴
·80后創富論壇共創未來30年 ·創業網向網友征集網站建議
·北京新聞廣播9月24日節目 ·金口財總裁演說行銷特訓營
·學習型中國-世紀成功論壇 ·七彩公司招募大學生創業者
·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活動 ·第十屆金手指網絡獎征集中

·新聞評論
會員名稱:
密碼:匿名 ·注冊·忘記密碼?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最新資訊
   
 
創富之星
   

 
新書推薦
   
 
論壇精華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汉阴县| 寻甸| 常宁市| 大理市| 宁夏| 孝昌县| 鄱阳县| 西宁市| 台山市| 家居| 大足县| 锡林浩特市| 平和县| 洛浦县| 吉水县| 嘉峪关市| 浦城县| 巫溪县| 威远县| 东城区| 武陟县| 北流市| 田林县| 泸西县| 花莲市| 平遥县| 连江县| 闵行区| 游戏| 深泽县| 横山县| 丰都县| 陕西省| 丹寨县| 陈巴尔虎旗| 于田县| 长垣县| 饶阳县| 民县|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