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重新洗牌的時刻,中國增長最快,而且整體經濟已經很有規模了,我相信錢(投資)的目光會先轉向中國。”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章蘇陽說。危機也帶來了資金投向的重新分配,無論是風險基金還是對沖基金,在金融危機后將會關注有后續潛力的新領域:環保產業、新能源、醫療教育、品牌消費……
“中國的產業集中度仍然很低,產業升級和產業重組,都有大量空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許定波說,他回顧了中國的一系列發展指標,認為在過去的30年,中國企業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低端產品占領全球市場,企業的創新主要集中在“微小改進”方面,而缺乏真正的設計與技術創新。中國急需突破性的新技術發現,生產管理流程的改進和產品質量的提升。無疑,從任何一方面而言,有國外高等教育背景、擁有一定技術或管理經驗的“海歸”,都有明顯的優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華人華僑說,“在國內,純粹的技術創新公司還沒有出現,我想這就是我們的機會。”他引用互聯網技術和創業投資專家保爾・格萊姆在《為什么要在經濟危機中創業?》所說:“對于那些已經掌握技術的人來說,行動的時間永遠是現在。”
上海優勢:人才與技術的高速流動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成為華人華僑參加創業培訓的焦點話題之一。
培訓班學員劉軍衛在美國開設了一家保險中介服務公司,來上海之前,他已完成了自己在上海開設同類公司的計劃書。“我仔細研究了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相關條文的每個細節,保險業將成為重頭戲之一,而民營中介公司獲得的空間可能較大。”劉軍衛自信地告訴記者,他的創業計劃中提供了兩個創新模式,在全國還是首次。
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教授饒明,則對上海新的人才政策很有興趣,“很有吸引力”。上海市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推進“兩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還指出:將著力引進金融、航運等“各類海外高層次人才”;對于符合條件的人才,給予住房、醫療保障、子女就學、戶籍(居住證)等方面的優惠或便利;設立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這些措施都成為欲回來創業人員關心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