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個信息不對稱問題,創業政策制定了很多,但政府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還應加強。”浦東新區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程東說,他發現在培訓中,創業者對與政府溝通渠道的建立非常看重,但政府的回應還有待加強。培訓班學員劉軍衛則對記者說,“我感覺政府還沒有完全樹立起把創業者當客戶的服務意識。”
雖然政府的優惠政策和信息很重要,但排不上第一位―――從第一期“華僑華人回國創業培訓班”反饋的情況看,學員們更希望了解產業環境和創業經驗。“我們創業缺兩個‘經’:經濟來源和經驗。”饒明很直接地說。
為此,這次培訓結合張江的產業優勢,涵蓋了張江的四大支柱產業―――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軟件、創意。在培訓內容上,加大了創業實務的比重:創業如何明確流程,規避經營風險;怎樣獲得創業資金,促進企業發展;生物醫藥領域怎樣獲得突破;軟件開發企業如何創業……八位主講人既有創業成功的企業家,也有政府官員,還有風險投資人。在培訓形式上,增加了創業成功海歸互動的環節,并安排了專場項目對接洽談。
聽了5月17日與5月18日兩天的培訓內容后,記者發現,創業者們最感興趣的,永遠是成功企業家的故事。微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常兆華講述了自己在上海創業11年的歷程,酸甜苦辣,幾經波折。他感嘆,在中國創業不容易,中國60%的民營企業5年破產,10年倒閉率達到85%。現金匱乏、管理不善、商業模式Cye.com.cn不夠靈活……任何一個問題都會導致走向倒閉的不歸路,且即使活下來的創業型企業也不等于完成創富的過程,“做企業會遇到數不清的問題,在中國,永遠都要追求‘人和’。”
“你需要知道自己是在中國創業,得適應怎樣的環境。”一位參加培訓的學員告訴記者,他參加培訓的最大目的,是希望獲得一種理性結合感性的認識,獲得回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第一步是最難跨出的。”程東認為,長期工作和生活在海外的高端人才,無論是下決心回國創業,還是適應國內環境,都需要一個磨合期,“他們希望有一個軟環境,而不僅僅在于政策的咨詢方面,是要創新一整套服務流程和服務機制”。而這,也是謀求產業轉型,推進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上海,在未來吸引人才方面,所要深深思考的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