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帶來了強大的吸引力,但記者也發現,許多參加培訓的華僑華人,在創業地的挑選上并不獨獨鐘情于上海,而是有多個備選。北美華人專業人士創業協會會長李紅梅告訴記者,這次她帶領了一個10人左右的團隊來中國考察創業項目,除了上海外,江蘇的揚州、丹陽,山東的德州,都在考察之列。“上海的土地和商務成本過高,”李紅梅說,“政府資金支持也并不占優勢。有些地方,留學生企業只要落戶,政府就給300萬元啟動資金,而且不要求占股權。”
“錢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給你1000萬不如給你一個好的環境。”對于學員的疑惑,此次培訓班創業導師、微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常兆華認為:“上海提供的東西是全方位的。”他舉例說,作為一家醫療公司,開發新產品需要的原料或器械時效性很強,他們從國外采購的東西,兩三天就能到上海,物流和海關的效率都很高,“和美國幾乎沒有差異。”常兆華也欣賞上海中西交融、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圍,“不止是工作,人的其它需求也能滿足得很好。”
“中國目前從整體上來說,還不是一個創新型的國家,應該說所有后發國家和地區,都是通過建立一個平臺,打造一個創新的特定小氣候和小范圍―――比如各類高科技園區,來促進產業創新。”5月17日在“華僑華人回國創業服務周”啟動儀式上,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小龍介紹,張江高科技園區作為國家級高新區之一,承載著建設創新型城市、創新型國家的重任,承載著未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任。上海市委、市政府實施“聚焦張江”戰略10年來,張江高科技園區在區域功能開發、產業集群打造、人才高地建設、研發平臺集聚、創業文化培育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我1998年落戶張江,第一代產品和國外差了30年,第二代產品差了4年,第三代產品,是同一年出來的。”常兆華說,國內整體上的技術能力仍然很薄弱,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依靠全世界的工業水平做支撐,完全可以實現突破,而上海作為中國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無論在人才還是技術流動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堪稱具有“世界眼光”。
創業服務:未來怎樣做得更好
居住證怎樣辦理?中介公司怎樣注冊?創業基金怎樣獲得?子女入學有哪些優惠措施?……
昨天培訓班現場,上海市外國專家局副局長、上海市人事局留學人員工作處處長黃渭茂作“海歸創業政策解讀”報告時,學員們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談到上海市留學歸國人員《上海市居住證》B證可以為出入境、就學等提供便利時,有學員疑惑道:“我回國10個月了,還不知道可以辦這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