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的重度肢體殘疾人黃國平特別高興的一天。 雖然是星期天,黃國平還是8點45分就來到了他平時生活、工作的西城區殘疾人溫馨家園,因為“陽光家園”標識揭牌今天要在這里舉行。 “‘陽光家園’是一項惠及千萬殘疾人的活動,所以我今天特別高興。”黃國平對本報記者說。
【現狀】
只能滿足0.56%的殘疾人需求
“走出家門,與人交流溝通,參與社會生活,對一個健全人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對于需要別人照顧的殘疾人來說,卻是那樣的遙不可及。”黃國平說,他親身感受過殘疾人康復難、就學難、就業難,想為社會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更難。 以前,黃國平的日常生活由母親照料,母親經常為此影響了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2008年,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及區殘聯根據本地區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較多、托養服務需求量較大、家庭照料服務能力明顯不足的情況,建起了一個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的殘疾人溫馨家園。 黃國平有幸成為溫馨家園的一員。 “溫馨家園涵蓋了生活照料、職業康復、職業培訓、文體活動、法律維權、簡單生產勞動等方面的十多項服務內容。”黃國平說,他們每天都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能,進行手工勞動,真正做到了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得一定的報酬。 “我的家人不僅不會再因為我耽誤工作和生活,而且有更多時間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黃國平說,從過去長年不出家門,到現在融入社會,甚至能夠展現自身的價值,他的生活一下子變得充實了,對未來也充滿了希望。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殘疾人同黃國平一樣,生活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中國殘聯副理事長程凱今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我國1800多萬處于就業年齡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的托養服務供需矛盾相當突出,他們在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參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大多數由親屬供養,長期需要專人照料,家庭生活困難,迫切希望政府和社會提供托養服務。 但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各級殘疾人托養服務機構僅吸納10萬人,只占有托養需求人數的0.56%。
【變化】
殘疾人保障法有了明確規定
今天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區殘疾人溫馨家園,中國殘聯黨組書記王新憲、財政部副部長王軍、中國殘聯副理事長程凱、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共同為“陽光家園”標識揭牌。這標志著中國殘聯和財政部共同實施的“陽光家園計劃”正式啟動。 其實,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發展殘疾人托養服務事業。早在2006年,原勞動保障部、財政部和中國殘聯就共同提出要探索開展殘疾人托養服務工作。2007年,這項工作在全國100多個城市開始試點。 2008年4月2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改后的殘疾人保障法,對開展殘疾人托養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部法律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無勞動能力、無扶養人或者扶養人不具有扶養能力、無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按照規定予以供養。國家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舉辦殘疾人供養、托養機構。 為落實這一規定,中國殘聯和財政部制定了《陽光家園計劃———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托養服務項目實施方案》,中央財政從2009年至2011年共安排6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補助各地開展殘疾人托養服務工作。 “這一計劃的實施,對于落實殘疾人保障法的有關規定,逐步解決殘疾人托養服務需求,推動建立托養服務長效機制,促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帶領廣大殘疾人同奔全面小康目標、共享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程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