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3點半,東南大學的禮堂里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教授——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原來,東大校長易紅剛剛向楊衛澤頒發了兼職教授的聘書。以教師的身份第一次走上東大的講臺,楊衛澤沒有講大道理,而是結合工作實際和案例,給在座的師生們做了一個簡要的形勢政策報告。借此機會,他還不忘呼吁包括東南大學在內的南京地區高校及廣大師生,踴躍投身到科技創業的大潮中來。記者了解到,南京近日擬拿出實招鼓勵創業,比如鼓勵科技人員離崗創業,鼓勵在寧全日制高校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
“東南大學是我的母校,南京則是我的第二故鄉。”楊衛澤坦陳,易紅校長向他頒發兼職教授的聘書時,他深感榮幸,同時也很惶恐。“我希望今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能為東大的改革發展和廣大師生的學習成長,提供更多的助力。”
□快報記者 鹿偉
優勢資源難轉化根子在“政”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科教人才資源豐富、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自然山水組合良好……南京這些豐富的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水平如何?
“很遺憾,并不令人滿意。”楊衛澤說。據統計去年在寧高校面向省外的專利成果轉化率為42.45%;面向南京市的專利成果轉化率卻只有31.6%,還不到三分之一。到底是什么在制約著南京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化?
“我們以前怪大學、怪教授,其實都怪錯了。”楊衛澤表示,過去認為,南京優勢資源難以轉化,是因為“政產學研金”各方面發展不平衡。實際上,制約科教與人才資源轉化效率的根本因素,是“政”,即黨委和政府在促進優質資源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工作上,方向不夠準、作為不夠多,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鼓勵對創業人員“多予少取”
大學是一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器。那么,大學應該如何與地方互動合作,共同在推動科技創業創新上有所作為呢?楊衛澤沒有講枯燥的道理或者理論,而是舉了三個案例,并準備了一段硅谷創新的視頻。
其中一個例子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和硅谷的成功合作。他說,斯坦福大學的很多教授都是雙重身份,既是教授,又是企業家。很多科研成果直接在教授的公司就實現產業化,該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極高,達到了80%以上。斯坦福還制定了鼓勵科技人員創立產業的政策:允許教師和研究人員每周有一天到公司兼職;允許他們有1-2年時間離崗創業或兼職,學校保留其職位等等。“過去20年,斯坦福大學用2%的股權作為專利轉移費,推動了該校2000多項創新技術專利成果轉化,為硅谷企業提供了50%以上高科技產品。”
三個案例讓在場的師生們對創業創新有了新的理解。楊衛澤表示,校地雙方可以對在校師生和研究人員創業,采取“鼓勵、放活、多予、少取”的方針,讓自主創新人才既能在高校科研院所當教授、研究員、工程師,又能自主創業、領銜創辦科技企業,在企業當科技老總、技術股東,從而深度釋放高校院所的人才與科技資源能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