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奧運營銷玩得最好?至少沒人會懷疑韓國三星的成功,因為是奧運會讓世界認知了三星,三星也借此走向了世界。三星牽手奧運后,其通訊產品從1998年的39億美元上升到了1999年的52億美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結束后的第一年,三星的通訊產品銷售額又增長了44%。三星品牌的認可度也從5%一下子躍升到了16.2%。
奧運精神無國界,奧運會是全球化的傳播通道。對于急欲走向世界的品牌而言,奧運會的確是千金難買的信息傳播平臺。因此,全球有影響力的品牌如可口可樂、阿迪達斯、GE等,不惜重金成為奧運會TOP成員。它們所看重的,就是這種全球范圍內信息傳遞的價值。同時,能夠與奧運會牽起手來的企業,通常都是那些行業領導型的企業,比如上述的國際大牌企業,還比如目前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合作的中國企業如聯想、海爾、青啤、伊利、中國國航、中國銀行等。從這個角度上講,奧運營銷無疑是行業領導者們的一次盛宴。
初見成效
有一份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牽手奧運會的企業認可度極高:79.9%的受調查對象對奧運會贊助企業的好感會有所增加,75.1%的受調查對象表示會購買或使用那些貼有奧運會標志的產品或服務。
相比于國際上的大牌公司對奧運資源把握和利用的駕輕就熟,中國企業的確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不過依筆者看,他們“摸”的速度還蠻快,并初見成效。
根據筆者最新研究顯示,北京2008年奧運會給中國企業所帶來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而對合作企業的推動力則主要體現在產品銷量的提高和品牌價值的提升這兩個層面上(見圖表1和2)。有數據顯示,常規營銷投入1億美元可以提升品牌價值1%,而奧運營銷則可以提升3%之多;在產品銷量的增長方面,奧運營銷也大幅超過常規營銷。比如,聯想加入TOP計劃一年后,其品牌價值從307億元人民幣一下子越過了600億元大關,品牌美譽度也從53%上升到了62%,產品銷售拉力凈增4%。同樣,自伊利成為2008年奧運會唯一乳制品贊助商后,其主營業務收入2006年達到了163.39億元,是2004年87.35億元的兩倍,并且其品牌價值從去年的152.36億元飆升至167.29億元。
來自2006年5isurvey的一份互動調查也佐證了這一點:企業認為奧運營銷使市場擴大的就占了55.7%,品牌國際化機遇和走向全球化的比例則分別為52.5%和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