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差距
盡管奧運營銷企業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并不意味著中國企業的奧運營銷盛宴就“吃得很美麗”。與那些國際巨頭相比,國內多數企業的奧運營銷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系統規劃。除了具有一定國際運作經驗的聯想、海爾、伊利等企業外,國內的多數企業對奧運營銷都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奧運營銷也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二是營銷雷同,如5家企業的奧運營銷口號都帶有“激情”兩字,幾十家企業搶注奧運吉祥物。三是獲得的奧運資源不能充分利用。據北京奧組委相關人員此前透露,以往中國企業贊助中國奧委會的經驗表明,相當多的贊助企業都沒有很好地使用贊助權。
因此,筆者建議奧運營銷企業必須做到以下五點:
首先,必須確定奧運營銷目標。目標決定方向。綜觀以往的奧運營銷經驗,筆者認為,除了鞏固、提升品牌知名度以打開全球市場之外(如聯想、三星、李寧等),還必須深化本土營銷,爭取本土消費者對其品牌更多的認可。
其次,必須保持營銷的連續性。注重通過連續性的信息傳播,從而帶給消費者清晰深刻而又連續的品牌印象。斷斷續續的營銷策略傳遞給消費者的信息也是不連貫的,留給消費者的印象是企業組織乏力,并且會將這些不良印象轉移到企業產品上,損害到企業品牌形象。奧運營銷的連續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品牌內涵的前后一致性和連續性;二是營銷活動的連續性。
第三,必須強調品牌與奧運對接,最大可能地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奧運會讓全球矚目的,不僅僅是比賽的競技性,更重要的是奧運會的精神、文化等內涵。只有將企業品牌的某個或者某些方面與奧運會的精神、文化等內涵對接起來,再通過精心的營銷運作,目標消費者才會自然地把奧運內涵和運動熱情轉移到企業品牌上來,從而豐富品牌內涵。僅僅在產品或其外包裝上打上奧運的五環標志,消費者不能在產品、品牌與奧運之間找到交集點,那就不可能接受品牌中的奧運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