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際上流行的“后奧運經濟下降論”,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認為,中國長期增長潛力為9.3%~9.5%,北京長期的增長潛力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可能在10%左右。因而不存在“后奧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下降的結論,同樣也不存在北京經濟增長下降的結論。
值得一提的是,在奧運前后,經濟表現與城市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密切相關,前幾屆奧運會都是在發達國家舉辦,當地的城市建設已經很完備,因此在奧運會結束后,經濟會出現一定的下滑。而北京正處于大發展時期,有很多經濟和社會的工作都要去做,因此即使在奧運會結束后,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據預測,第29屆北京奧運會至少會有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萬以上的正式參賽人員、20萬以上的賽事相關人員和數百萬旅游者集聚在北京。驟增的消費需求必將有力地推動賽事舉辦城市及周邊城市的零售、餐飲、住宿和物流等行業的快速發展,而且奧運會效應將在較長的時間內為都市圈吸引巨大的客流。
解構GDP
奧運經濟已被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作為全新的課題來研究,GDP(國內生產總值)是對一個國家(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GDP是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G為Gross(總量、總值),D為Domestic(國內的),P為Product(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