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學高端快餐店開平價店
1998年,花橋店租約到期,而石頭火鍋也打算調整國內店面布局。徐哲明決定退出武漢,重點發展西南市場。他一直跟曾克保持著很好的個人友誼,便勸曾克尋找機會創業,希望將來兩人從雇傭關系變成合作關系。
離開火鍋店,曾克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項目。一次到永和豆漿店過早,他被店堂環境吸引住了。“做的都是我們平時過早吃的油條、面食之類的東西。但把我們街邊吃的東西移到店里來,用快餐店的方式經營,檔次馬上就上來了,價格也是街邊的好幾倍。”
看著永和豆漿紅火的生意,曾克心里有了方向。“如果完全學他們做高端市場,我沒有這種品牌影響力,也沒這個經濟實力。但我可以學他們的經營環境,開中低檔價位的快餐店。如果我能讓人們只用花一碗熱干面的錢,吃到洋快餐那樣的環境,肯定蠻受歡迎。”
憑著在石頭火鍋城5年的工作經驗,曾克自信在管理能力上不成問題,但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壓縮成本,“我不能像永和豆漿那樣,選黃金地段開店,也不能像他們那樣用高檔裝飾材料和廚具設備,不然成本分攤不下來”。
他算了一筆賬,同樣規模的店開在市中心,費用每月就得四五萬元,以他當時的能力,頭兩年都是替房東打工。而在遠一點的地方開店,一天賣個一兩千元就能保本。
曾克把目光投向二三類地段。忙活了3個月,他在江大路上找到一間300平方米的閑置門面。他按自己的設想裝修、招人,給快餐店取名“我家豆漿”。“從租門面到開張,一共只用了20萬元。店堂突出整潔、明快、實用,開張后除了發宣傳單,什么廣告都沒做過。一則沒這筆錢了,再則我定位于服務一方,只針對周邊居民服務,靠口口相傳,無需大張旗鼓地自我推銷。”
良好的進餐環境,適中的價格,曾克把過去管理高檔餐廳的經驗一一施展開來。很快,他的快餐店就顧客盈門,許多原本不在這過早的人,也要彎一腳,到他店里吃了再上班。
1999年3月,曾克在球場街開出他第一家分店。到2001年,他一共有了6家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