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振超/圖
在10月21日公布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中,吳良鏞院士首次提出“首都地區”和“新畿輔”的概念替代了在第一期研究中提出的“大北京概念”,提出要以“首都地區”的觀念塑造合理的區域空間結構,構筑京津冀地區“一軸三帶”的空間發展骨架。本報今天就報告涉及到的主要內容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以首都地區觀念
構筑“一軸三帶”空間結構
在吳良鏞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提到的“一軸三帶”,是指京津發展軸、濱海新興發展帶、山前傳統發展帶以及燕山-太行山山區生態文化帶。
吳良鏞提出“發展軸”和“發展帶”都要以綠色開放空間加以分隔,采取“葡萄串”式空間布局,避免連綿發展。具體為:以京、津兩大城市為核心的京津走廊為發展軸,以環渤海灣的“大濱海地區”為新興發展帶,以山前城鎮密集地區為傳統發展帶,以環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區為生態文化發展帶,共同構筑京津冀地區“一軸三帶”的空間發展格局。提高首都地區的區域競爭力、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文化影響力,推動京津冀地區的均衡發展。
吳良鏞表示,在這一發展格局中,還應以中小城市為核心,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扶持中小企業,形成“若干產業集群”,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變“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狀況,促進首都地區的社會和諧。
發揮京津整體優勢
共建世界城市
《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一期報告)中,吳良鏞所率課題組曾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4-2020年)》將“世界城市”作為城市四大功能定位之一,天津濱海新區在國家戰略中也有很高的定位。
課題組認為,北京、天津兩市距離“世界城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兩座城市都有自身不具備的必要條件(比如北京缺乏海港,天津缺乏樞紐機場)。國家對京津兩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不僅是對各個城市的定位,也是對京津關系的定位,《批復》強調了北京的首都職能和天津的區域經濟中心職能。課題組提出,只有發揮北京、天津雙核心各自的優勢,在交通、產業、人才等各個方面形成互補,共同建設“世界城市地區”,才是實現各自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