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辦企業是最能創造財富的
我給“企業”下了這么一個定義,即企業是:“以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為起點,通過行家的經營管理活動,達到一定的規模效益,能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務的一個組織”。所以作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不斷去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是顧客最需要的,那么該企業“不發財”都難以作到;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只是顧客勉強需要的,那么通過努力可以取得一些成功;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是顧客根本不需要的,那么該企業是一定會關門大吉的。
所以,我說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也不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人,而是因為他的“發現”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目前,世界上任何“已經過上了好日子”或“正準備過好日子的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了比爾·蓋茨的服務,否則他就一定不能過上好日子。
正因如此,作為一個辦企業的人來說,“發現得好”比“做得好”更重要。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感嘆:“現在沒什么事情好做,要是早幾年的話,開出租車的人也發財了,挖煤的人也發財了,浙江做扣子的人也成了千萬富翁,做牙刷的人也成了億萬富翁”。其實,世界是向前發展的,在和平時期,明天的機會總比今天更多,只要你有能力、有眼光。也許幾年以后,那些感嘆今天沒有什么事好做的人,他們又發現“他們身邊那些從今天開始做什么的人也發財了,就是我當年沒有發現!” 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但“發現”的眼光卻不是天生的,學識越豐富,經歷越多,綜合能力越大的人就越可能有好的“發現”。
另外,一個成功的企業需要市場調查的行家、生產的行家、管理的行家、理財的行家、營銷的行家、……對未來市場預測的行家以及熟練的技術工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是行家,這個企業肯定是輝煌騰達的;如果有一些人是行家,通過努力是可以取得一些成功的;如果一個行家都沒有,那么該企業肯定是鬧著玩的。所以我主張每個人最好只去干兩件事——“擅長做的事”和“喜歡做的事”。因為你擅長,你就有“比較優勢”,你容易把事情做好;只要你喜歡,你也容易把事情做好,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他的事情通過“合作”和“市場”去解決。
關于合作的價值,我舉個例子:9年前,我借2萬元在冷水江市開了一個小小的“廣大建材店”,其中就花了1萬元去做廣告。當時我最早的廣告是用顏料寫在公路邊的圍墻上或是農民的屋墻上。第一天我請了一個寫字高手去寫,開他100元錢的工資只能寫一條,因為他又要刷底又要寫字。于是我第二天就花20塊錢請了一個農民去刷底,那個高手只負責寫字。結果第二天我花了120元的工資卻做了3條廣告。合作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第三,因為沒有規模就難得有效益,這就叫“規模效益”。所以,世界上的商品和服務大多是由有規模效益的一方提供給沒有規模效益的一方,反之則是資源的浪費。比方說今天我倆想吃西瓜,于是決定明天開始去親自種。結果當我們收獲到西瓜的時候,發現我們自己種的西瓜成本就要1000多塊錢一個。因為我們種的西瓜太少了,沒有規模效益,并且什么都要重新學習。而當我們在北京花20元錢買到一個廣西產的大西瓜時,卻還能讓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西瓜上賺到錢呢!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規模效益,而那些種西瓜的人同時種很多的西瓜,并且專門種西瓜,那些運西瓜的人專門運西瓜,那些賣西瓜的人專門賣西瓜。
正因如此,我主張任何一個企業最好只做一種產品或一個系列的產品并且實現最大的規模效益。其他的事讓別的企業去做,盲目的“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經營之“大忌”。去發現一個市場上最需要的商品相當于寫一篇非常有價值的論文,而把企業做大不斷實現其規模效益只相當于把寫好的論文復印數遍!
再者,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總是向價格高的地方流動,貨幣總是向價格低的地方流動”,誰也擋不住。所以,任何人選購商品時總是選擇價廉物美。如果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價廉卻物不美”或“物美卻價不廉”,企業就難以長期生存。
總之,企業的合理存在就必須有足夠的“優勢總和”,否則,這個企業就沒有持續的生命力。 所以,誰有能力做到上述四點條件的大部分,誰就一定可以做老板,并且能夠慢慢成長為企業家。
企業家是使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這三大要素有機結合而創造巨大財富的人,是經營管理的行家里手。在當今中國,企業家是非常稀缺的,所以中國的優秀企業也同樣稀缺。所有的社會資源,只有與企業家結合起來,才能配置得更好。所以世界上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有一支龐大的企業家隊伍,而且這些企業家是非常優秀的。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地方的經濟要想得到快速的發展,就必須快速引進和培養企業家。然而,企業家卻不是天生的,是通過長期的磨練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成長起來的。所有的企業家絕大部分都是從作小企業甚至是從“擺地攤”開始的。所以我建議各地的地方官和“城管”對“擺地攤”的人要寬容一點,也許每驅散一批“擺地攤”的人就扼殺了一批“未來的企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