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宏進】 這個弄不好就會出現一些法律問題了。
【鄭永剛】 法律問題就開始了,那么這樣的話,有些就企業搞垮了,有些人也被法律制裁了是吧,所以這個過程呢,實際上就看各個地區,各個地方政府對這個問題的處理的一些方式。
【張維炯】 首先要看到企業做大對社會一定是有利的,就是你這個企業做大,你讓企業家承認他的價值,然后讓企業家在企業整個份額當中,給他有一定的份額,那么不斷激勵他,而這個時候企業做大了,那么你政府呢拿大頭,所以這個對社會是有利的,這里面要看我們的政府官員對這個企業發展前途的把握,還有呢就是在這個企業的股權的分配上面呢,就是一個公平和這個企業發展當中取一個平衡,
【配音】 當時,娃哈哈在飲料以外其它領域的投資大多不理想,鋪開的攤子又急需資金,上市不成的宗慶后在1996年完成了與達能的合資。這次合資不僅讓娃哈哈一次性引進外資4500萬美元、開始享受合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同時還堅持“由中方全權經營管理”。比起直接在國資的領導下,合資公司在很多事情上顯然更加“靈活”。
但是這次合資的也讓娃哈哈付出了代價,首先是法國達能公司取得了51%的控股權,其次雙方同意娃哈哈商標轉讓給合資公司所有。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商標轉讓手續十年來一直沒有完成。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認為,這為后來的糾紛埋下了伏筆。
【王志樂】 你要說你是保衛民族品牌的,那么你當年為什么同意用,你占百分之四十九就把品牌轉讓出去呢,那你的民族意識到哪兒去了呢,所以我覺得,你現在越講這個,一旦大家了解真相以后,反而是一個不利的方面了,不利的條件了,但是我認為,外商也有一個責任在哪兒,就是說你也知道這個事沒有批下來,你的法律顧問也應該告訴你,中國的法律是怎么一個規定,那你怎么能夠這么長時間地就做一個這種不是規范的合同,就那么就拖到今天,所以我覺得外商它說是尊重法律,不一定,但是我覺得這一點上,尊重得也是不夠的,
【配音】 合資之后,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企業改制也逐步變得順利起來。1999年底,國有獨資娃哈哈集團公司改制為“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集團股東由杭州上城區國資局一家,變為上城區國資局控股51%、宗慶后持有29.4%、職工持股會和高管團隊合計持有19.6%。2002年,這個比例再次演變為上城區國資局46%,宗慶后29.4%,職工持股會和高管團隊24.6%。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宗慶后率領高管團隊與職工持股會,終于在集團資本層面獲得了強勢地位。
而也正是在娃哈哈集團改制成功后,達能和娃哈哈糾紛中的“非合資企業”開始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