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財富涌流。
拿這八個字描摹今天的中國,這一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相信沒有誰還有疑問。
“一塊看得見的新大陸在崛起,它將出現在所有超出國界的視野里。”這是2004年11月15日《第一財經日報》發刊詞中的一句話,今天讀來,更覺恰如其分。
從GDP的角度看,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雖然GDP的增速與國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一定成比例,雖然“GDP至上”和“GDP崇拜”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批評,但沒有人否認,更高的GDP有助于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寫到的:GDP沒有衡量我們孩子的健康,但GDP高的國家負擔得起孩子更好的醫療保健。GDP沒有衡量孩子們的教育質量,但GDP高的國家負擔得起更好的教育制度。GDP沒有衡量我們的詩歌之美,但GDP高的國家可以教育更多公民閱讀和欣賞詩歌。GDP沒有考慮到我們的知識、廉正、勇氣、智慧或對國家的熱愛,但當人民不用過多關心是否負擔得起生活的物質必需品時,這一切美好的氣質也容易養成。
“簡言之,GDP沒有直接衡量這些使生活有意義的東西,但它確實衡量了我們獲得能使我們過上這份有意義生活的投入能力。”
而從個體的角度看,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有些人獲得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財富,是經濟發展的正向標志。前兩天,胡潤告訴我,他即將推出的“2007年中國百富榜”,入圍者達800人,最低門檻則是擁有相當于8億元市值的資產(和去年500名的門檻一樣);頭100位富人的門檻是70億;頭10位富人門檻是300億;而首富的身家將達到800億。這些數字令常人詫異,但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當中國經濟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持續增長了差不多30年,個人財富的迅猛增加、“中國富人成為世界富人”,其實都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然而,為什么,此時此刻,談到財富,很多人的內心又有一些不安呢?
這就需要思考,財富的起源。或者說,財富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應該是怎樣產生的?
在240年前的亞當·斯密那里,“金銀不是財富增長的源泉,只有包含著人類勞動的商品才是財富的源泉。” 斯密把分工的深化,以及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而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利交換,看作財富的起源。
似乎沒有太多的經濟學家畢其一生研究財富問題,但每個人的研究,或多或少或遠或近,又都和財富相關。無數答案集結起來,猶如叢林中的路徑,各有不同但又彼此連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