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已成為我省2009年就業工作重點。當前各級各部門就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何讓這些好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既是農民所盼,也是政府所愿——
日前,記者來到樅陽縣采訪,當地聞名的創業“一條路”為返鄉農民工創業發展探出了新路子,但也濃縮了農民工就業創業這一民生課題的諸多現實問題。
“創業一條路”激活40里鄉村
兩年前,樅陽縣雨壇鄉全長20公里的義小公路沿線沒有任何養殖產業,如今,50余名返鄉民工在這一帶鄉村投資興建20余家養殖企業,其中7家投資規模逾百萬元,由此形成了令人矚目的“返鄉創業一條路”。
吳翠平20年前走出偏僻貧窮的鄉村來到北京打工。歷經辛苦打拼之后,她與丈夫做起了建材生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去年10月,她毅然決定放棄京城的舒適生活,在家鄉投資270萬元興建養豬場,一期工程即將建成投產。明年,她將繼續投資200萬元興建年出欄生豬5000頭的大型立體生態養殖場。“我返鄉創業為發展也為感恩。我們在北京的生意很好,但總覺得不能只顧自己發財忘了鄉親們。”吳翠平說。
與吳翠平一樣,返鄉創業民工夏玉才和王志平與其他返鄉民工合伙,用外出打工多年掙來的數百萬元,分別在高峰村、雙豐村兩地投資興建大型生態雞養殖基地和蛋鴨生態養殖示范園……
“一條路”上迅速發展的標準化規模養殖業,已呈現出生產方式“由院到園”,養殖方式“退村入區”,經營方式“由散到整”的轉變趨勢。隨著夏玉才創辦的夏氏牧業等一批縣級龍頭企業的出現,已形成了飼料生產、種苗繁育、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
返鄉民工精英的創業行動,大大激發了這一帶鄉村外出民工返鄉創業的激情,一下子激活了這個偏遠的鄉村。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周邊百余農戶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優勢,紛紛發展小規模養殖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