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創業史,遠非人們想象中一般蒼白。這是一個表面貧乏,暗流涌洶的年代,中國民間的草根經濟力量,正在經濟規律的天然作用下,暗中萌芽、生長,沖擊著最后的體制壁壘。
創業史定位: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創業史,遠非人們想象中一般蒼白。這是一個表面貧乏,暗流涌洶的年代,中國民間的草根經濟力量,正在經濟規律的天然作用下,暗中萌芽、生長,沖擊著最后的體制壁壘。
時代描述:
1966年初夏的北京悶熱多雨,天空中好像整天壓著一層灰色的“棉被”,讓人有透不過氣來的感覺。這一年的5月16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它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發。抓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和“赫魯曉夫”成了運動的主要任務。按照毛澤東的設想,這場運動本來準備搞三年,誰料,它竟一直持續了十年,成為一場空前的大浩劫。
文革造成空前的社會傷害和經濟損失。在196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457億元,與日本相當。而到1977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只相當于美國的十分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間,鄧小平所主持的引進工程,成為這一階段國家創業中惟一的一抹亮色,在某種意義上,這次引進工程可以被看成是1978年對外開放的一個前奏;而中國民間的草根經濟力量,也在經濟規律的天然作用下,暗地里萌芽、生長。
十年文革對中國創業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大大延緩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然而也將計劃經濟的弊端徹底暴露,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創造了心理和體制空間。
國事飄搖,局勢動蕩,中國走到了一個無比微妙而重大的十字路口。
創業史記:
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從北京開始,席卷整個中國。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省蕭山縣金一村童家塘,一個21歲的年輕人正把幾年間修自行車、搞糧食加工攢下的全部家底1150元錢盤點好,連同賬本、印章全部交給大隊,然后領回來一塊公社大隊農機修配廠的牌子,開始搞起集體工業。資產歸公后,他做的東西比以前多了起來,開始為錢塘江工程管理局服務,生產鐵路上小軌道的零部件。這樣一干就是三年。
在新中國60年的創業史中,這個當時仍顯稚嫩的年輕人是一個不得不被提及的人物,因為他的名字叫魯冠球。
1969年的一天,一位在縣城當干部的鄰居告訴魯冠球,中央發了一份文件,說每個大隊可以搞一個人民公社農機修配廠。魯冠球馬上打了報告,把工廠改名為寧圍公社農機修理廠。這時他已經有了4000元錢。很多年后,魯冠球就把自己的創業之年定在了1969年。
鄉鎮企業“前生”
在1966~1977年間的中國農村,尤其是江浙及廣東沿海一帶,像魯冠球這樣的小作坊式隊社工廠并不少見。這些為了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和勞動需求而建立,被默許存在的小企業,獨立于國家計劃體制之外,到1976年,數量已達到10萬個以上。在改革開放到來的時候,這些天生地養的社隊企業搖身變為鄉鎮企業,“意外”地成為了活躍市場和沖擊計劃體制的第一股力量。
大躍進中發展起來的上海馬陸公社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者。文化大革命前期,由于“外賓參觀需要”,馬陸公社再掀工業發展高潮,能吸納較多勞力的服裝廠和五金加工廠大量出現。在那個財富真空的年代里,馬陸公社的成功真實刺激了大批隊社企業的產生,并為其提供了發展的樣本。
在2006年的胡潤百富榜上,并列排名在第34位的是一位名叫張靜章的老人。他的寧波海天集團有一個并不華麗的“前生”——文革中誕生的江南農機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