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紀華拿回來這個“項目”,一年后,這個小零件終于試制成功了。無錫那家電度表廠用不了那么多的小輪子,于是,戎紀華負責跑銷售,從1976年開始,他一個人跑不過來,就帶了7個人出去跑。這個小輪子被銷到全國許多電度表廠。1977年全廠有了8萬元利潤,1978年利潤躍升到20萬元,1980年達到100萬元。戎紀華成為大家公推和公社任命的廠長。1981年這個社辦廠年產值首次超過1500萬元,利潤458萬元,是當年浙江全省社辦企業第一名。改革開放后,戎紀華通過企業改制,成為這家股份制現代化儀表生產企業的老板,而他最初帶著出去跑銷售的7人中,就有6人自己辦企業做了老板。
創業的暗流正在政治運動的冰河下悄然涌動。
曹德旺,今天的福耀玻璃董事長,中國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安裝了他所屬公司生產的玻璃。20世紀60年代中期后,他開始獨立販賣水果,每天凌晨3點起床,騎3小時自行車到福清市采購水果,然后再回鎮上銷售,點滴積累后來的創業資本。
鄭元忠,改革開放后“柳市八大王”中的“電器大王”。從1973年開始,他先后創辦了柳市五金制品廠、樂清膠木電器廠、樂清無線電元件廠等數家隊社企業。
蔣夢蘭,現在的浙江聯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75年,時任聯豐村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和會計的他,冒著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籌資2萬元,邀上4個人,“半遮半掩”地辦起聯豐玻璃鋼廠,當年生產出7臺冷卻塔,銷到外地后凈賺5萬元。
十年文革對中國創業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大大延緩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然而也將計劃經濟的弊端徹底暴露,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創造了心理和體制空間。文革期間,政治運動依然是社會的主流。無論“美的”還是戎紀華們,他們所做的一切仍僅停留在解決生存需要的層面。然而,前奏畢竟已經隱約響起。無論對于新中國還是其中的每一個個體,一股激情四射的創業洪流即將到來。
備忘錄
●1966年,孫靜章用100元流動資金創辦了江南農機廠,成為海天集團前身。
●1968年,廣東美的集團前身“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創辦。
●1969年,魯冠球把公社大隊農機修理廠改名為寧圍公社農機修理廠,開始了創業之路。
●1972年,新中國的第二次大規模設備引進開始。
馮根生被宣布任命為杭州中藥二廠廠長,這家中藥廠正是日后中國青春寶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
●1973年,“柳市八大王”之一鄭元忠創辦柳市五金制品廠。
●1974年,張小泉、王麻子剪刀等一批老品牌開始恢復生產。
●1975年,現在的浙江聯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夢蘭辦起聯豐玻璃鋼廠。
●1977年,安徽省農村開始出現生產責任制,成為農村經濟改革的前奏。
|